臨汾新聞網訊 幾年前的浮山縣張莊鎮陳家圪塔村還是出了名的貧困村,但如今周邊村的村民提起陳家圪塔村都會翹起大拇指連連稱贊。是什么讓陳家圪塔村短短幾年時間實現了華麗轉身呢?熟悉的人都說,陳家圪塔村依靠發展養殖走上了富裕路。
“我們村原來以種植業為主,只種小麥、玉米等經濟價值較低的傳統農作物,由于收入少,村民發展產業的積極性都不高。”陳家圪塔村村委主任楊治家說,在2017年擔任村委主任后,他感覺肩上責任重大,決定帶領村民走上富裕路。他首先從搞好村里的基礎設施入手,然后再帶動村民發展產業。
楊治家說,只有讓家家戶戶都能過得好了,村子才能好。“村里以前有養殖的傳統,近幾年我們就想著發展規模化養殖,首先把目標瞄向生豬養殖。” 確定生豬養殖后,村里給村民開會動員,但許多村民都持觀望態度。經過了解,原來養殖需要投入的資金多,對普通農民來說,資金是個大難題,同時到底能不能成功,每個人心里都沒有底,因此村民積極性不高。關鍵時刻,楊治家站出來說:“村民有擔心很正常,我帶頭。怕風險,我們黨員先嘗試!”2020年,楊治家首先蓋起了豬舍,浮山農商行及時為他授信10萬元貸款,80余頭豬崽順利入住。
楊治家說,雖然經驗少,但他不斷向老養殖戶請教,自己用心鉆研,豬肥業興,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進來。村民陳雷山就是最早一批開始搞養殖的人,他既是村黨支部委員,也是陳家圪塔村的防疫員。“我干了快10年的防疫員了,每年都會外出參加畜牧培訓,但都是幫別人解決養殖、種植方面的問題,現在村里號召大家發展養殖,我是黨員,又懂養殖,所以更得帶頭。”陳雷山說,他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浮山農商行申請了5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后,他開啟了規模化養殖事業,并利用自己專業的技術,為村民提供指導。
在村干部、黨員的帶頭下,全村相繼有12戶開始養豬,建豬舍、搞疫苗……養豬產業就像星火一樣在陳家圪塔村點燃。“我曾經也是貧困戶,家里以前養過幾頭豬。在知道我想養豬后,咱浮山農商行及時給我辦理了小額扶貧貸款,開始了規模化養殖。現在不僅技術水平高了,而且養殖規模越來越大,目前存欄有150多頭,近期市場逐漸平穩,相信會越來越好。”村民段宏開心地說。
“老話說,養一頭豬能凈掙100元算是好把式。現在我們有科學的養殖技術,效益肯定要比以前好得多。村民很注重防疫,從外地購回豬崽,都要先進行14天左右的隔離才放心。村里有1420畝的玉米,為養殖提供了充足的飼料供應,現在我們全村養豬存欄量已經達到上千頭,我們要向著養殖專業村的目標前進。”楊治家介紹。
陳家圪塔村養殖產業能夠紅紅火火發展起來,浮山農商行的助農貸款和信貸人員處處為民的服務精神功不可沒。目前,浮山農商行米家垣支行為該村4戶養殖戶發放了貸款,解決了發展養殖遇到的資金難題。
記者 潘華玲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