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是一個煤炭資源大市,由于經濟發展長期過分依賴于煤焦,造成了產業結構單一、其他產業缺乏正常發展空間的不利局面。近年來,市委、市政府為改變這一現狀,變“依賴”為“依托”,致力于多元化、全循環、抓高端,工業產業結構突破單純的煤焦鐵向煤焦冶煉和新裝備、新材料、新能源轉變。生產方式突破簡單的粗加工向深度化、循環化、精細化延伸。企業組織結構突破小散亂向集團化、集約化擴張,呈現出加速轉型的新局面。特別是在煤炭資源整合中,把以煤焦為基礎的傳統產業鏈條進一步延伸、優化。全市煤礦總數由392座壓減到129座,經營主體由350個減少到29個,產能由年產8976萬噸增加到年產10746萬噸,單井生產能力由年產22.9萬噸提高到年產83.3萬噸。煤炭作為我市的支柱產業,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舉足輕重。雖然我們作為資源型城市面對轉型發展不能靠煤、唯煤,但也離不開煤。煤炭企業的轉型升級對于我市的轉型跨越發展至關重要。
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科技與經濟、教育、文化、社會等的聯系日益緊密,科技進步帶來的深刻影響表現在包括煤炭行業在內的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對于煤炭企業而言,其影響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發展理念的影響。節能、低碳、生態、循環等等都是現今實現科學發展的新理念,而這些關鍵詞無一不與科學技術有關。
二是對發展模式的影響。近年來,我省形成了“潞安煤油循環模式”、“西山洗中煤發電循環模式”、“晉煤綠色循環模式”等十多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僅煤炭產業的附加值大大增加,而且與之相關的非煤產業份額越來越大。
三是對管理機制的影響。科技不是孤立的,而是與社會、與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說科技又是一種社會性活動。我市已完成了全市煤礦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全面收官,兼并重組整合后,煤炭工業告別“小煤窯”時代進入現代化大礦時代。無疑現代企業管理機制將在這些辦礦主體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四是對技術工藝的影響。采掘、回采率、生態治理、水復利用、煤層氣和煤矸石利用開發等都涉及到技術問題。
五是對人才儲備的影響。煤炭企業的經營、管理、生產、監理等各個環節都需要人來進行,強化員工的科技培訓、人才的引進將為煤炭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個可支撐的人才保證。
固然,煤炭企業的轉型升級是一項系統工程,其導向、推動、規約、限制因素很多,涉及到政策、資金、土地、環保、生態、人員素質等各個方面,但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技術瓶頸是制約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降低能耗、減少污染的主要手段必須依靠技術的改進和生產工藝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對于煤炭企業轉型升級的引領作用不容忽視。我認為,其著力點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確立煤炭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科技創新體系包括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知識傳播系統和知識應用系統。技術創新系統是由與技術創新全過程相關的機構和組織構成的網絡系統,其核心部分是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經過兼并重組整合,集團化的大型企業主導了我市的煤炭工業,建設以煤炭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結合的煤炭產業創新體系的時機已經成熟,條件已經具備。而煤炭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是市場競爭的需要,是煤炭企業本身轉型升級的需要,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積極支持,合理引導。
二、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煤炭等傳統能源的出路在于生產的機械化、信息化、集約化、規模化和利用的清潔化和發展高端化。要實現這“五化”,科技的支撐必不可少。我們要鼓勵和支持煤炭企業,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股份制、理事會等多種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進創新鏈上、中、下游的對接與整合。各級政府科研經費優先支持產業聯盟組織實施的重大科技項目。
三、推廣多聯產技術延伸煤炭產業鏈條。多聯產技術是利用物理化學方法達到煤的高效、潔凈利用的途徑。它以煤炭氣化為中心,可以將95%以上的煤轉換成一種稱之為合成氣的可燃氣體。將合成氣用于聯合循環發電,可以獲得比常規燃煤發電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多聯產是國際國內煤炭企業當然也是我市今后發展“大型煤化工—— —能源綜合”產業的一大技術方向。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認為以前山西主要把煤輸出去,結果挖了這么多年,把煤挖空了,還沒富起來。現在搞些電,但總體來說還是分離的、粗放的。現在山西省在煤炭的多聯產方面應該大有作為,應該有條件引領全國和現代化的新潮流。我認為這一觀點對我們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四、推進煤炭工業園區建設。大同煤礦集團塔山循環園區,有一條能把煤炭“吃干榨凈”的生產鏈:原煤洗選后精煤外運,洗中煤用于發電或甲醇生產,電廠的余熱用于供熱,廢棄的粉煤灰成為水泥生產原料,水泥廠廢渣制成建材,煤礦伴生的高嶺巖成為化妝品、造紙原料,礦井廢水和生活污水凈化后用于電廠冷卻和花草澆灌。園區各項目首尾相接、閉路循環、互為利用,實現了“挖煤不見煤,發電不冒煙”,成為中國煤炭業第一個產業鏈條最完整的循環經濟園區。這一發展方向對我們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五、引導企業加大科研投入。兼并重組整合后,我市煤炭企業走上了集團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發展軌道,整合的是資源,也是實力。我們要進一步發揮科技對企業自主創新的導向作用,加大對企業研發活動、發明專利產業化項目的支持力度。重點扶持公益性和公共關鍵、共性技術項目,引導企業加大對技術開發經費的投入,使政府科研經費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另外,在兼并重組整合中置換出300多億元閑置資金,為我市煤炭工業的轉型跨越提供了資金保障,這部分資金可以適當方式投入到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中。
六、重視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煤炭企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各辦礦主體要強化人才是第一資源的意識,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激發各類人才創造活力和創業熱情。加快培養造就引進聚集我市煤炭企業領軍人才及生產、科研一線人才,重點做好高技能人才和緊缺實用型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大力倡導柔性引才、用才的機制,以入股、聘用等方式,進一步完善技術要素、管理要素入股及股權分紅制度。
依靠科技引領使煤炭企業及礦區的大氣、水、噪音、固體廢物等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環境狀況顯著改觀,產業鏈條得到進一步延伸,實現資源保護性開發和環境綜合治理同步進行,已成為我市煤炭企業節能降耗、轉型升級的當務之急。
(作者系市政協常委、市科協主席 楊全鎖)
責任編輯:邱睿
上一篇: 發展步伐較快 資產規模偏小 盈利水平較低
下一篇: 貫徹十八大精神務 務實發展金融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