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棗種植基地鳥瞰圖
臨汾新聞網訊 “甜,特別甜,就是關村冬棗;脆,特別脆,就是關村冬棗;做有故事的人,種有故事的棗。”這幾天,一條關于“關村冬棗”的微視頻,熱爆微信圈。
近日,筆者走進了襄汾縣古城鎮關村的大棚冬棗基地,只見顆顆晶瑩剔透,由綠漸黃泛紅的冬棗掛滿枝頭,村民們正在采摘豐收的果實。基地入口處東側分揀包裝廠房內,幾位婦女正在對新采摘的冬棗進行分揀包裝發運。“現在我們每天能采摘三四百斤,每天接單量就在100多單,還有一百多單供不上。”正在核對訂單合作社成員謝歡歡說在嘴上,樂在臉上。
種植戶對冬棗進行篩選
做有故事的人,種有故事的棗。一顆冬棗不僅讓關村走上了消費者的餐桌,甜在關村百姓的心里,也融入了關村黨支部探尋鄉村振興,產業富民的濃濃初心。
關村位于襄汾縣古城鎮姑射山下,近年來,該村堅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先后榮獲全國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山西省綠色村莊,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等榮譽。不僅要讓關村美起來、綠起來、環境好起來,更要讓關村富起來,該村兩委一班人時刻不忘尋求一條符合關村實際,具有關村特色產業發展之路。從2014年的冬天到2015年,關村黨支部、村委會多批次組織兩委干部、黨員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在山東、陜西,看產業、找出路、學經驗,在考察的眾多產業后,他們最終選擇發展大棚冬棗。采取“支部引領+公司運作+黨員帶頭+合作社經營”的發展模式,投資605萬元,流轉土地150畝,建設冬棗大棚30座。通過“發包租賃”形式,盤活村集體資源,實現“資源變資產”,吸收部分外出年輕勞動力,培訓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每個大棚盈利后除去相關費用,合作社與農戶五五分成,讓利于群眾。預計今年每畝收入4萬元,可增收600萬元,人均增收2700元。”關村黨支部書記王晉剛介紹說。
“你摘棗,我收集”收貨季節,農戶樂開顏
好的冬棗關鍵要有好的品質,科學管理是前提。“從去年的12月份大棚開始升溫之前,我們就一直注重用有機肥,避免用化肥,選用羊、牛糞等農家肥作為冬棗的底肥;生長中期,我們嚴格管理,三月份盛花期結果后,采用牛奶、葡萄糖酸鈉灌果根和葉面噴灑等方式,讓果樹吸收養分;4月份到5月份時,給棚里面增加夜間補光燈,通過人工仿照七彩光芒,來進一步增進冬棗的口感。”慶豐合作社技術員王曉峰說。“產量和品質同步,控制冬棗樹的高度、枝葉和掛果數量,剛開始不理解,現在,知道為什么了”正在大棚采摘的種植戶說出了心里話。
好的冬棗,還要賣出好的價格,“互聯網+”思維,打開冬棗銷售的大門。關村通過成立微信銷售團隊,與淘寶網、京東商城等電子商務平臺進行合作,在供給端創新物流運輸模式,與順豐等快遞公司合作發往全國各地。如今,皮薄肉厚脆甜多汁的關村冬棗一上市就成為一二線城市白領階層“新寵”。三斤裝網上售價210元。看著一箱箱冬棗通過快遞發往全國各地,看著自己手機銀行的錢數蹭蹭上漲,棗農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農戶正在采摘冬棗
“未來,我們還計劃在這周邊擴展到一千個大棚,現在的棗農干上三年就是技術員,自己就能獨當一面,一個人管十個棚,一個人再帶領十幾家,帶動全體村民興業、創業、致富,一步步把群眾引領到發家致富的小康之路。”談及未來,關村慶豐合作社社長鄭順生說。(焦玉龍 王筱)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