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8月28日,傳統七夕節,襄汾縣大鄧鄉十里八村的人們齊聚赤鄧村,參與一年一度的“七夕鵲橋會”。
本次活動分為文藝演出、傳統文化展示、祈福三個部分。當天上午,來自周邊村莊的人們載歌載舞,開門紅、秧歌舞、武術表演、眉戶聯唱等精彩的節目更是秀出了民俗魅力;在傳統文化區,村民的書法繪畫作品讓人贊嘆不已,特別是極富地方特色的花饃,讓前來參加古廟會的人們一飽眼福;鵲橋會的高潮就是“鉆鵲橋”,赤鄧村婦女巧手制成的“鵲橋”長約30米、寬約0.7米,以黃布做橋身,貼上各式各色剪紙,下掛近200件手工藝品,八仙過海、十二生肖、挑擔的牛郎和纏梭的織女,件件惟妙惟肖。
“七夕鉆橋”作為當地一項流傳已久的傳統活動,寄托著人們對巧手納福、勤勞致富的美好憧憬。
據老人講,‘鵲橋會’在我們村流傳了數百年。自從我嫁到這個村,每年的七月七當天都要參加這個儀式,村里每家人出一條線,全村人一起用這線織布,貼剪紙,所有的活兒要一天完成,不過以前‘鵲橋’只有一丈長(三米),現在人們的日子好了,鵲橋’也長了,去年七丈七,今年九丈八。”72歲的閆轉枝老人介紹,赤鄧村的純手工剪紙質樸雅致、別具一格,花饃形巧色艷、自成一派,周邊村里過喜事時,都會前來訂購花饃。
中午11時,文藝節目接近尾聲,天空下起了小雨,絲毫擋不住人們游廟會的熱情,村民們三五成群,在“鵲橋”中央轉圈祈福,然后將象征平安的紅繩系在手腕。
“正轉三圈、倒轉三圈,心想事成,平平安安。”赤鄧村村民張麗英領著兩個孩子,在“鵲橋”下一邊轉圈,一邊告誡孩子做人要勤勞、要真誠的道理。她告訴記者,一年一度的“鵲橋會”就是一個祈福的儀式,大家都希望來年有個好兆頭,希望自己和家人平安,孩子健康成長。
赤鄧村是兩晉名臣鄧攸的故里,上千年的剪紙、花饃制作技藝,百余年的七夕搭祈福橋習俗流傳至今。隨著鄉村旅游和民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村里提出了挖掘傳統文化、發展第三產業的構想,成立剪紙、花饃、祈福橋傳統技藝教習所,聘請技藝精湛的老手藝人傳教授學,發動全村中老年婦女潛心學藝,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記者 蘇亞兵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