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彎彎
□郭 靜
我出生在農村,又是家里的老大。小小年紀就扛著鋤頭陪母親下地干活,沿著彎彎的山路,“晨興理荒穢”是常有的事。傍晚時分,暖陽徐徐落下,地里活兒還干不完,母親還不能回家,沿著彎彎的山路,我得先回家給外出打工累了一天的父親做飯,“炊煙淡淡升”是我記憶中最美的畫面。一晃多年,這條彎彎的山路承載著我太多太多的記憶,每每想起,總是不能釋懷。
彎彎山路多坎坷
7歲那年,我上了小學。每天扎著兩條辮子,背著用碎花布拼成的書包,沿著彎彎的山路,一路上挨個叫上小伙伴,蹦跳著就到了學校。坐在用石頭壘成的桌子旁,拿出石筆在石板上演算著老師用親切的鄉音教的數學公式。下課后,伙伴們都著急回家,不是看弟弟妹妹,就是要去給牛羊割草。那時候的下課鈴聲是由敲鐘人負責的,為了讓大家明白鐘聲的意義,當時還有口訣,“一上二下三放學,叮叮當當是集合”。伴著這清脆的鐘聲,嗅著質樸的泥土芬芳,聽著鄉野草蟲的吟唱,我走出了這條山路。
12歲那年,我被鎮上最好的初中錄取了。離開家鄉,我開始住校,六天的學習生活,30個人的大通鋪,拿來的饃饃要有計劃地吃,菜就是咸菜、韭花。雖然在鎮上,但上自習經常停電,宿舍里各式各樣的煤油燈現在想來真是一道絕美的風景。初中課程明顯增多,第一次聽著老師用普通話上課,覺得真“洋氣”,打心眼里非常佩服,于是學習也非常用功,晚上常常站在老師辦公室的窗戶下背書,總是祈盼老師關燈遲一點兒。每逢周末還是惦記那彎彎的山路,即便是雨天,也固執地要回家。有一次,連續下了幾天雨,原本浮土飛揚的路上一片泥濘,車輪塞滿了泥,動彈不得。于是左手拿一根木棍揩泥,右手費力地推著車把,一步一步往家挪,淚水混著雨水,滴入這彎彎的山路,滴入這落后的山村和沉睡的土地。
彎彎的山路,起起伏伏的山坡,種下了農村幾代人的希望。彎彎的山路,每一彎都有別樣的美景,但也蘊藏了多少人間坎坷。
彎彎山路變通途
18歲那年,我考上了大學,在鄉鄰們羨慕的眼神里,爸爸忙著給我轉戶口、辦手續,媽媽也高興地到集市上給我買新衣服,全家就和過年一樣熱鬧。我平生第一次穿上了買來的鞋,踏實地行走在這彎彎的山路上;第一次背上了軍用書包,自信地邁入了大學校園,滿懷好奇地走進了朝思暮想的城市。
大學校園里高樓林立,剛上學那會兒,好幾次去教室都迷路。對能上下拉動的黑板感到非常驚奇,椅子全都帶著靠背,一層比一層高。8個人住一個宿舍,還是上下床,比起之前的大通鋪簡直“太高級了”。我如同進了大觀園的劉姥姥一樣,多次給大家制造笑料,同學們的一次次笑聲漸漸催生了我的自卑,我又開始想念那山間彎彎的小路。
趁著假期,我急切地逃離了這座城市,踏上了那彎彎的山路,我發現它也變了,國家“村村通公路,大街小巷都硬化”的政策已經落實到山村,昔日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的山路,已經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上突突突跑著各種農用機動車,家里原來的麥田也種上了蘋果樹,原來的棉花地改種了蘆筍,農田里收獲的產品經由這彎彎的山路就可以變成錢,我的鄉鄰也富裕了。
是啊,記憶中的山路變了,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了,它承擔起了鄉鄰富裕的責任,它肩挑起了鄉村振興的重擔。但山路的“彎彎”依然沒有變,它還是那樣順勢而為地延伸著,還是那樣純樸自然地奉獻著,還是那樣滿懷節奏地起伏著……
返回校園,我重新振作,發現大學真好,城市真好,一如我那彎彎的山路!
彎彎山路幸福來
大學四年,我讀的是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后,我也該報答故鄉了。當我回到家鄉,怎么也找不到當年被人羨慕的感覺了,大家羨慕的是“自己立門堂”, 談論“誰家孩子能干,自主創業,生意做得可大了……”鄉鄰們在談論“時代在發展,國家是最堅實的依靠,還是黨的政策好……”真沒想到,短短幾年,彎彎山路的變遷,讓鄉鄰們的思想也改變了。
畢業以后,我從事教育工作,秉承山路的質樸和奉獻,一路走來,如今成長為省學科名師,加入了單位組建的教師志愿服務隊,多次送教下鄉,情系鄉村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沿著那彎彎的山路,我和團隊成員驅車回到故土,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校園,尋找當年的鐘聲,尋找當年的石桌,尋找當年的……
都沒有了!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春風已吹到鄉村,全新的觸摸式一體機,館藏豐富的圖書館,設備齊全的實驗室,環境優雅的心理輔導室……一應俱全。悄悄進入當年的教室,聽了一節語文課,其“啟發思維的提問方式”“形象直觀的思維導圖”“潤物無聲、育人無痕的引導”讓我看到了教育理念已從“重視雙基”經歷了“三維目標”,跨越到了時下的“關注核心素養的提升”。都說“教育奠基中國”,這些年來,“送教下鄉”“送科技下鄉”“送精準扶貧政策下鄉”,滲透在彎彎山路里的點滴教育奠基了鄉村人幸福的未來!
曾經跋涉在彎彎山路的鄉鄰,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鄰,自從選對了路,鋪就了路,彎彎的山路也駛入了時代的快車,載著幸福邁進了新的時代。
山路彎彎承載著半生記憶,彎彎山路走出了歲月輝煌。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的每一道轍都能感受到祖國母親前進的脈搏。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