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四野蔥蘢。一眼望不到頭的核桃林里,沉甸甸的青核桃掛滿枝頭,仲秋時節的平定縣岔口鄉甘泉井村,生機盎然,豐收在望。
鋼架蔬菜大棚里,58歲的村民王栓平正在采摘西紅柿。專程從陽泉市城區趕來買菜的市民王吉明正把紅彤彤的西紅柿裝進袋子里:“這里的西紅柿皮薄、汁多,生吃、涼拌、炒菜口感都特別好,我已經來買過很多次了。”王栓平從藤蔓間探出頭來自豪地說:“那可不,俺們村種菜,澆的是深井水,肥料是用雞糞做的有機肥,肯定好吃啊!”
地處太行山深處的甘泉井村,曾經沒有甘泉也沒有井,祖祖輩輩,吃水用水全靠旱井收集雨水或者到1.5公里外的鄰村挑。如今,村里打了深井,新建了3個5000立方米的蓄水池,鋪設PPR管道5000米,實施自來水入戶到田工程,徹底告別了吃水難用水難的苦日子。
有了水,甘泉井村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在設施蔬菜、核桃、蛋雞養殖、農產品精加工產業上做文章,在民生環境治理上辦實事,黨員群眾堅持“干”字當先,全村產業發展、民生事業、群眾生活、鄉村建設都上了新臺階。
特色現代農業是山區農村發展的方向。結合本村實際,甘泉井村成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規模化種植設施蔬菜,發展日光溫室200畝,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本村及周邊村農戶增收。
“我們主要種植西紅柿、黃瓜、西葫蘆等大眾蔬菜,平均畝產量1.7萬公斤-2萬公斤,每畝純收入約3萬元。200畝年銷售總收入約800萬元,純利潤約600萬元,是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甘泉井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建平介紹,除了蔬菜大棚,村里還建了50畝櫻桃大棚,發展觀光采摘項目,年收入在100萬元以上。
王栓平以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加入村合作社,在合作社蔬菜大棚打工,還承包了一個大棚種植西紅柿和黃瓜,由妻子打理。“菜不愁賣,合作社負責銷售,一年下來能收入一萬多元。我在合作社干一天掙80元,一年工資能有兩萬多元。”王栓平說,以前種玉米,一畝地一年也就七八百元收入,“現在不出村一年就能掙3萬多元,日子越過越好了。”
甘泉井村河平原蔬菜基地旁一座新建廠房內,新安裝的全自動西紅柿飲品加工設備泛著銀光。以蔬菜大棚和旱作農業為基礎,甘泉井村發展農產品精加工產業。“主要是西紅柿深加工,生產原汁原味的西紅柿汁。項目將在今年國慶節后投產,預計年加工西紅柿約4000噸,年銷售收入約2000萬元,純利潤約200萬元。”劉建平帶記者看了村里新建的蔬菜保鮮庫,“為西紅柿飲品加工提供原料儲存保障”。
借助惠農好政策,甘泉井村因地制宜,千方百計開辟增收新渠道。村“兩委”科學規劃,引導村民在村后山溝里種植優質核桃林500多畝,目前全部進入結果期,畝產鮮核桃達到2000斤。“按照每斤1.1元計算,一畝核桃收入2200元左右,500多畝年收入能達到110萬元以上,年純收入60萬元左右,而且逐年在增加。”劉建平說。
村里還建了智能化蛋雞養殖場,3個雞舍里共有蛋雞16萬只,村民武海平負責管理。“喂食、喂水、清糞等都是全自動,我只需定時開啟設備和收集雞蛋就行。”武海平介紹,16萬只蛋雞日產蛋約8000公斤,年產蛋約160萬公斤,年銷售收入約1300萬元,年純利潤約160萬元。“而且,雞糞正好加工成有機肥料,發展綠色循環農業。”
作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農村綜合改革標準化試點,甘泉井村富起來的同時也美了起來。村里新農保新農合全覆蓋,參保率達100%。網絡電視全覆蓋,全村540戶村民家里免費安裝有線數字電視。街巷硬化、亮化全覆蓋,種了花草樹木,安了路燈。新建農民公園和6000平方米的新時代文化廣場。新建標準化公共浴室,免費供村民使用。建了污水處理站,每天能處理700立方米污水。完成戶戶通水沖廁所改造工程和煤改氣工程……
記者在村民劉寶平家里看到,廚房有燃氣灶,衛生間安裝了熱水器、抽水馬桶、洗臉池等。“做飯取暖再不用和泥打炭,在家就能洗澡,也不用到院子里上廁所了。”劉寶平笑著說。
正在建設的太行山一號國家觀光旅游公路從甘泉井村經過,給這個小山村帶來新機遇。劉建平表示,未來5年,甘泉井村將重點挖掘民俗文化和紅色旅游資源,利用綠色蔬菜種植優勢,打造生態文化旅游鄉村,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生態文化旅游,“甘泉井村人的日子,將越來越甘甜”。
本報記者高樺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