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蒲縣喬家灣鄉為典型的資源型鄉鎮,近年來,喬家灣鄉黨委、政府堅持把扶貧工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政治任務,牢牢抓在手上,落實到行動上,精準施策,持續發力,打出了一場場精彩的精準扶貧攻堅戰。
打造基地 夯實基礎
喬家灣鄉把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精準扶貧的關鍵核心因素,通過深入調研摸排,投資60萬元,12個村村級組織辦公條件、活動場所得到改善優化,每個支部建立日常制度20余項,“三會一課”等各項工作規范化;黨員干部隊伍素質提升上,依托“領頭雁”培訓,開展各類大規模培訓8期,小規模培訓60余期;黨員教育培養上,積極發展黨員積極分子,其中有10名致富能人、產業強人充實到了村“兩委”班子,為支部補充“新血”“活血”。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各村黨員有了主心骨,有了黨性原則,有了黨員意識,各村支部真正實現了有組織、有陣地、有活動、有特色,基層黨組織也真正成為了精準扶貧的攻堅堡壘。
優勢互補 精準發力
喬家灣鄉充分發揮包村領導旗手作用,搭建起了農民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宣傳政策、了解訴求、鼓舞士氣;充分發揮駐村工作隊牽引幫扶作用,吃住在村、工作在村、協調各方精準幫扶,成為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充分發揮“第一書記”主力軍作用,抓黨建、促脫貧,想群眾想、解群眾憂,成為組織下派到農村的“活水源頭”。在“三支隊伍”的通力協作下,全鄉飲水難題、村容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一些困擾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得以有效解決,3個村民小組的飲水問題已經解決,2個村亮化工程實施完成,1個村便民橋已開工建設;主動幫助貧困戶辦理慢病卡、申請大病救助,累計發放“強農貸”“富民貸”共計發放貸款736.36萬元,幫助41戶、169人實施易地搬遷,對就讀二本B類以上本科院校的8名大學生申請教育扶貧5000元的資助;全鄉貧困戶健康扶貧雙簽約率達100%,對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61戶、151名貧困人口納入了低保范圍,為無力就業、無力脫貧116名失能老人、孤兒、重度殘疾人申請了救助金,做到了應保盡保,應扶盡扶。
找準定位 合理布局
喬家灣鄉產業單一基礎薄弱,傳統農業效益不佳、脫貧致富后繼乏力,“輸血”變為“造血”一直是困擾喬家灣鄉發展的大難題。為此,喬家灣鄉通過深入調研,邀請了農業、林業、水利多方專家,在種養殖方面進行了認真分析,確定了以特色種養殖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路線,實現了“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渠道”。小洼、前堡、喬家灣、馬如河、南峪、井上6個村委發展食用菌產業,共建日光棚5個、恒溫棚 41個,香菇、平菇等種植面積達25340平方米,累計投放菌棒達21萬支;曹村、木坪、馮南莊、后堡4個村委發展生豬養殖產業,累計建設豬舍8個,共5900平方米,年出欄能力達6200頭;前進村委新建宏聯勝和雙富兩個存欄達1000頭規模的養殖場;尚店村新建260平方米的服裝加工廠房車間,吸收貧困人口10人,提升勞動技能,增加勞務收入。同時,鼓勵有發展意愿的貧困戶,因戶施策,按照有特色、有基地、有主體、有效益的“四有”要求,為貧困戶依靠產業脫貧建立長效機制,吸收貧困戶貸款入股30戶150萬元,吸納社會能人注入資金1100萬元,爭取企業包帶投入87萬元,極大地增強了產業的抵御風險能力,增強了集體產業“造血”功能,激發了村集體產業發展活力和動力,從“薄弱村”“空殼村”向著“優勢村”轉變。(清水)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