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活動不但是新聞,還是重要的、獨特的新聞資源。對領導活動的報道,客觀上已經成為報紙要聞版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的采編人員,每天都可能遇上、必須精心做好的日常工作之一。
領導活動具有事件性和過程性的特點,但領導活動的過程并不都是新聞。對領導活動的報道,應當將領導活動主要的信息反映出來,從中發現并采寫出重大新聞和讀者喜聞樂見的新聞,既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又能獲得領導的賞識。當然,這種反映不應當是有聞必錄,更不應當是“食之無味,棄之不能”。
《人民日報》1989年11月14日發表的一條現場短新聞《難忘的時刻》,在這方面做過有益的探索。1989年11月13日,小平同志接見日中經濟協會代表團,人民日報社跑線記者孫毅,照例參加了這一外事活動。小平同志會見外賓,肯定是人民日報要聞版必須要報道的重要新聞。通常寫高層領導人的會見新聞,一般都是那么一個固定的場面和程式:賓主之間寒暄、交談,“他說”、“又說”、“強調”或“最后指出”,其中固然也不乏引人入勝的新聞價值,但寫作上的程序化很難讓人讀來有味。小平同志這次會見外賓,開始時他就說:“日中經濟協會代表團將是我會見的最后一個正式的代表團……”短短一語,傳遞出了一條極為重要的新聞信息。這次領導活動怎么報道?記者在值班總編的鼓勵下,大膽打破報道“慣例”,獨具一格以此為主線,通過現場的所見所聞謀篇布局和取材行文,采寫出了面貌一新的現場短新聞《難忘的時刻》。這條“領導活動”的報道,輕松活潑,于尋常中見不尋常,讓人心情蕩漾。在報道中,人民大會堂的普通工作人員和在場記者與小平同志進行合影,不僅入文,而且占全文篇幅五分之一的筆墨,尤為難能可貴。恰恰是這樣的筆墨,真實地傳遞出一位偉人的情感與胸懷,撥動起了讀者的心弦。
新華社記者在1991年隨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阿沛·阿旺晉美到西藏自治區參觀考察,采寫的一條《“這段歷史我作證”》的現場短新聞,對阿沛·阿旺晉美其他的活動行程只字未報,“獨取一枝,盡顯春光”,用特殊人物的言論,無可辯駁地向世界傳達了西藏是中國的西藏這一事實,堪稱對領導活動報道進行創新的經典之作。
創新領導活動的報道,尤其要求采編人員在把準領導施政方向、洞見領導工作創舉、突出領導個性言行、抓拍領導經典瞬間、掏出領導肺腑真言、實錄領導反常之遇、切中領導思想穴位、展示領導良好形象等方面下工夫,以重大而鮮明的主題感染人。1992年,深圳特區報副總編輯陳錫添采寫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鄧小平同志在深圳紀實》,第13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攝影作品《新任總書記胡錦濤面對世界聚焦》,2003年10月27日新華社記者采寫的現場新聞《溫總理考察三峽庫區為農民追工錢》等,都是改革開放以來報道領導活動的扛鼎之作,也是“新聞家報時政”的經典作品,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
蔣劍翔
(作者系永州日報社副總編輯、高級記者)
【責任編輯: 劉靜】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我是怎樣一眼就看穿了“王細牛”
下一篇: 給力的“火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