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起海爾,相信國人大都會伸出大拇指,但時間若倒回去10多年,人們對海爾的認知度恐怕就沒有那么高了。
1999年3月,《永州日報》在報眼位置刊發了我采寫的一條新聞稿:《好產品帶動一方市場/市消委給海爾空調授譽》。報道說:“近年來,海爾企業集團瞄準市場需求,不斷開發高科技新產品,陸續推出了健康靜音王、健康變頻王等10大空調系列,產品以其穩定的質量和優良的售后服務贏得了國內外用戶的廣泛青睞。”“市消費者委員會授予青島海爾空調為我市‘98消費者零投訴產品’和‘99消費者首選品牌’兩項榮譽。”實話實說,比起國際上的這獎那獎,一個地級市的消費者委員會給海爾空調發兩塊牌牌,這在今天看來根本算不了什么。可“消費者零投訴產品”和“消費者首選品牌”這兩項榮譽頒發在12年前,這就很值得稱道了。這一說明,海爾的產品質量一開始就是過硬的。二說明,永州市消委會的“獎”是頒得準的。三說明,記者對新聞價值的判斷是正確的。這條新聞雖然寫得很短,但配以兩行標題,主題、引題頗有煽動力,又發在一版報眼位置,十分搶眼。作為一家外地的地市報,在上世紀90年代就如此看重海爾產品,看重海爾的信譽與形象,這應該說是需要眼光的,也是不多的。
什么是新聞?新聞是與生俱來的嗎?新聞在有些人看來非常簡單,其實要判斷一條新聞的價值并不容易,寫出來、發表出來更要費一番周折,尤其是當這條新聞剛剛“露芽”、別人還不太認識時,這需要你的敏感,同時也需要你的執著與勇氣。你發現不了新聞,判斷不了價值,再好的新聞也會從你眼皮底下溜掉。因此,學會發現,學會判斷,這不得不說是作為記者的一個重要素質。(作者系湖南科技學院新聞傳播系特聘教授、《永州日報》副總編輯、高級記者)
【責任編輯: 劉靜】 |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抓到一條獨家“活魚”
下一篇: 新聞人要做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