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4 08:36:00 來源:

蒲縣紅道鄉耳里村村民正在千畝馬鈴薯優質高產示范基地收獲土豆。 記者 范韶華 攝
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國家和省開發式扶貧戰略的大規模實施,扶貧開發由解決群眾溫飽、減少貧困人口為主進入了增加群眾收入,提高發展能力為主的新階段。我市從2008年在大寧縣開展片區開發的試點工作,通過項目實施,初步實現了區域內特色產業布局基本形成,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持續發展能力有所增強。在片區開發試點工作取得成功后,2010年,吉縣被列為國家級項目縣,蒲縣、隰縣被列為省級項目縣,今年,汾西、鄉寧、浮山被列為省級項目縣。從本期開始,本報陸續刊發片區開發項目縣的經驗做法,全面展示我市實施片區扶貧開發取得的成果。
一年一度秋收忙。行走在以堯帝師蒲伊子隱居于此而得名的山城蒲縣,處處是一派豐收的景象。盡管秋收前陰雨連綿,影響了當地的秋收進度,但蒲縣的大多數農民卻喜氣洋洋,因為今年他們種植的馬鈴薯又大獲豐收?!耙郧?,年年種糧不見糧;現在,不種麥子種土豆,反倒有糧吃?!闭f到馬鈴薯,蒲縣紅道鄉耳里村村民張建黑不禁感嘆,過去被當做雜糧的小小馬鈴薯,現在已經成了促進該縣轉型跨越發展和農民收入翻番的主導產業。看著不斷鼓起來的腰包,廣大農民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笑容中流露著心中的喜悅,喜悅背后是片區扶貧開發的累累碩果。
蒲縣海拔高、氣溫低,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壤質地疏松,發展馬鈴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2009年以來,馬鈴薯產業被該縣列入農業的主導產業之一。兩年來,馬鈴薯產業雖已初具規模,但有許多環節仍處于粗放經營階段。片區扶貧開發馬鈴薯產業項目以“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為基礎,扶持昕源薯業有限公司和昌源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兩個扶貧龍頭企業,建立“三級種薯”繁育基地,建立千畝馬鈴薯優質高產示范基地,建設5萬畝生產種植基地,成立5個馬鈴薯專業合作社,并對片區內種植戶進行全程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培訓人數4600人次。片區扶貧開發項目的實施,提高了該縣馬鈴薯產業的科技含量,促進了馬鈴薯產業的長足發展,逐步形成了“種薯生產—大田種植—深加工—產品銷售”的一條龍產業鏈,使該縣的馬鈴薯產業更加成熟,更加完善。
高科技育苗要說種土豆,或許大多數農民都會覺得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要想種出高產量、高品質的土豆,就不再是一件簡單的事。新穎的主題文化園、寬闊的苗床區、精密的組培室……來到位于蒲縣薛關鎮略東村的現代馬鈴薯高新技術示范園,溫室自動化溫光控制技術、植物組織半開放式培養技術、特色馬鈴薯栽培技術、新基質無土栽培技術、實用微生物技術等一項項高新技術深深吸引了記者的視線。
“示范園集中了一批農業科技人才,僅組培試驗區就擁有碩士生6名、本科生14名?!痹摽h扶貧局局長楊蒲英介紹,該示范園是蒲縣片區扶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投資1069萬元,以研發培育新品種、培養培訓新農民、展示推廣新技術、生產繁育微型薯為功能,支持本地原種、良種生產,滿足蒲縣10萬畝馬鈴薯生產用種,使馬鈴薯產業逐漸成為蒲縣農民群眾增收的主要產業。目前,該園區現代化智能聯棟溫室主體工程已進入尾聲,2個日光溫室和30個防蟲網棚均在建設中,組培室實驗室也隨著連棟溫室的建設已建成,園區內水、電、暖配套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緊實施,預計10月底完工。種薯的本土化生產,減少了遠距離運輸環節等因素,降低了種薯成本,更能適應當地的氣候環境,實現了馬鈴薯的高產出和低病蟲害發生率。同時,園區在保證全縣種薯供應的基礎上,還可為花卉、蔬菜等農作物提供育種、栽培以及新品種研發等服務,在增加農產品科技含量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該縣整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
為確保片區扶貧開發項目的順利實施,該縣成立了片區扶貧開發管理委員會,采取“統一領導、分層管理、責任到人、各負其責”的辦法,即成立縣、鄉、村三級片區扶貧開發領導組,負責片區扶貧開發的領導與協調工作,片區扶貧開發管理委員會全面負責片區項目的日常管理、監督和招投標等各項事務,項目資金由管委會統一管理,實行一支筆審批制和扶貧資金報賬制,保證了資金安全。各鄉鎮負責項目占地、用水、用電等協調工作,各項目單位、企業、村委負責項目的具體實施,保證了項目的進度。各監理單位和監理人各負其責,嚴格把關,保證了項目工程的質量,層層落實,明確分工,確保了項目建設的有序運作。該縣主要領導多次深入項目工地聽匯報、看進度、查質量,對項目進行統籌規劃、協調和管理,確保了項目建設的扎實推進。同時,該縣因地制宜,科學管理,各建設項目盡可能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建設標準,從而提高運行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增強綜合競爭力。
規模化種植
中午時分,記者來到了位于蒲縣紅道鄉耳里村的千畝馬鈴薯優質高產示范基地,盤山公路兩旁滿目金黃,層林盡染,放眼望去,錯落有致的梯田里農民正在加緊收獲土豆。
順著農民朋友滿載土豆的農用車,記者徑直來到了村民樊麗麗的土豆田。她家今年種了15畝土豆新品種——克新一號,拿著剛剛挖出的土豆,高興地說:“你看看,這新品種就是不一樣,個大,產量高,還好看?!?
樊麗麗給記者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往年種15畝地共產土豆1.6萬多斤,收入4000元,今年15畝地共產土豆6萬多斤,地頭收購價一斤4毛8,僅此一項收入就是2萬多元。
該縣片區內5個鄉鎮馬鈴薯種植面積為5萬余畝,投入扶貧專項資金560萬元。為了調動貧困戶的種植積極性,該縣按照“瞄準貧困對象”的扶貧開發總體要求,集中優勢資金,瞄準對象,重點對貧困種植戶進行扶持,一方面,直接對貧困種植戶進行了扶持。如直接對貧困戶進行良種補貼,正常情況下,每畝馬鈴薯良種投入需要340元,通過良種補貼,每畝馬鈴薯的良種投入只需60元,直接減輕了貧困種植戶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通過現代馬鈴薯高新技術示范園項目的實施,從源頭上種植戶可以得到質量優良、價格低廉的馬鈴薯良種;通過馬鈴薯龍頭企業的扶持,從銷售加工角度看,種植戶與龍頭企業建立了共生關系,種植戶的馬鈴薯銷售有了保證,解決了種植戶的后顧之憂;通過千畝示范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從技術上提高了種植戶科學種植水平等等。通過一系列項目的實施,提高了種植戶和貧困種植戶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和長久性,從而達到種植戶脫貧和增收的目的。
集約化貯藏
離開馬鈴薯優質高產示范基地,記者來到了耳里村的馬鈴薯貯藏庫,只見6座新建成的窯體貯藏庫前,排滿了滿載土豆的農用車。馬鈴薯貯藏庫項目由紅西馬鈴薯專業合作社組織實施,項目總投資80余萬元,總存儲能力為450萬斤,并且配備篩選包裝設備,初步實現馬鈴薯的分類、包裝和倉儲等功能。貯藏庫項目的實施,填補了該縣大型馬鈴薯貯藏庫方面的空白,同時也為當地馬鈴薯產業的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
貯藏庫項目負責人亢輝勝介紹說,馬鈴薯貯藏庫項目是該縣片區扶貧開發馬鈴薯產業開發項目中的組成部分,它不僅解決了示范基地和片區內農戶大量馬鈴薯的存儲問題,解除了農戶的后顧之憂,而且通過反季銷售、分級銷售,大大提高了馬鈴薯的利潤空間,調動了農戶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
記者了解到:馬鈴薯產業開發項目主要從馬鈴薯的種薯生產、馬鈴薯的生產種植、馬鈴薯高產示范、馬鈴薯的倉儲、馬鈴薯的加工銷售等方面進行重點開發,進一步拓展該縣馬鈴薯的產業鏈,增加科技含量,使該縣的馬鈴薯產業得到全面、協調發展。目前,該縣龍頭企業蒲縣昌源公司加工設備升級換代項目已完成。同時,該縣聘請省農科院高寒作物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杜珍教授,馬鈴薯病蟲害專家楊春教授及縣農業局盧芙玲、閆瑞林等有關技術人員進行了《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馬鈴薯配方施肥技術》等內容的培訓,共計培訓2300余人次。
通過片區扶貧開發項目的實施,極大地帶動了全縣農民種植馬鈴薯的積極性,該縣項目區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可產生經濟效益可達1.44億元,農民人均增收可達2800元,輻射周邊縣市種植脫毒馬鈴薯3.8萬余畝,間接收益可達9120萬元,龍頭企業可提供200余個崗位,幫助貧困戶就業,同時帶動運輸業、加工業快速發展,為該縣項目區農業轉型發展、農民增收奠定了基礎。
【責任編輯: 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