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通訊員靳亞偉) 隨著縣底鎮上官、澗頭、席村3個行政村的道路、渠道、管道、電灌站、農田林網等主要工程的完成。標志著堯都區通過農業綜合開發集中連片打造的3萬畝高標準農田示范工程基本完成。
自2011年開始,堯都區區委、區政府把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惠民富民”工程之中,通過政府推動,部門聯動,典型帶動,堅持集中連片,規模開發,在賈得、喬李、縣底三個鄉鎮連續實施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一年一小片,三年一大片。目前已形成了3萬畝。
3年來,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建設,在項目選址上突出一個“精”字,工程招標上突出一個“高”字,科技培訓上突出一個“實”字,施工工序上突出一個“細”字,質量監督上突出一個“嚴”字。從立項、規劃到工程施工,竣工驗收都主動吸納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每個項目工程均建成了群眾滿意的“放心工程”。3萬畝高標準農田工程累計投入項目資金4116萬元。通過農業措施、水利措施、林業措施、科技措施等綜合投入,新打和配套機電井29眼,埋設地下管道30.3公里,安裝變壓器21臺,砂石化機耕道路65.2公里,襯砌防滲渠道75.2公里,新建電灌站2座,營造農田防護林7萬株,基礎設施綜合配套做到了一步到位。如今,走在項目區,一行行綠樹郁郁蔥蔥,一條條道路四通八達,一座座機井房整齊劃一,一道道渠道縱橫相連,一個個出水口點綴田間,一張張笑臉越來越甜。
項目區群眾高興了,糧食穩產高產有保證了,農業綜合開發帶來了四大變化,使項目區農民群眾感受到了農業綜合開發的效果。
農業的保障變強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 過去,澆地土溝土渠,每年每季清溝挖淤,費工費時。土溝土渠灌得慢,損耗大?,F在,全部用上了防滲渠道、地下管道和灌溉泵站,田間用水十分快捷,既保證了適時灌溉,又起到了省力、省時、省錢的作用。
機械化耕作方便了。過去,路不好也不通,農業機械下田很困難。現在,機耕道路拓寬了,路面砂石硬化了,通達循環,農業機械使用方便多了,既保證了機械化耕作,又起到方便出行,方便生產的作用。
生態環境變靚了。過去,交通不便,環境差,村民也懶得打理,現在,路通了,路兩旁按照主路一路四行樹,支路一路兩行樹的模式,全部栽植了綠化樹木,村民們一戶看一戶,一戶比一戶,都把田間地頭整理得干干凈凈,既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變,又起到了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風護田的作用。
農民收入增加了。過去,項目區小麥平均畝產300公斤左右?,F在,項目區小麥平均畝產400公斤左右,畝均增產100公斤,3萬畝可增產300萬公斤,增收600多萬元,同時,由于生產條件的改變,農田灌溉節省了時間、人工、電費,原來灌溉一個周期需要一個多月,而現在20天左右就完成了。可以節約資金100萬元以上。
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力推進了堯都區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到“十二五”末,堯都區農業綜合開發將再建設高標準農田3萬畝,使項目區成為全區糧食生產的樣板區和集中展示現代農業成果的窗口,撐起堯都區新農村建設的一片藍天。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