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臨汾市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計劃執行情況與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
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摘要)
——2017年2月20日在臨汾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會報告臨汾市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以及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6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205.2億元,同比增長3.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309.7億元,下降0.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94.3億元,下降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609.億元,增長6.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6億元,下降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7085元,增長6.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005元,增長6.%。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部分指標受市場需求不足、霧霾天氣等因素影響未達到預期,但總體實現了“下半年好于上半年”的目標。
(一)著力推進供給側改革,質量效益不斷提升
堅持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以落實“三去一降一補”為重點,著力破解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共退出煤礦礦井5座、拆除煉鐵高爐2座,壓減煤炭產能270萬噸、煉鐵產能82萬噸,并通過驗收;采取棚戶區改造貨幣化安置、培育商品房租賃市場等措施,全年累計銷售商品房158.06萬平方米,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商品房庫存面積132.97萬平方米,消化周期10.1個月,同比減少4.1個月;積極推動企業上市融資,引導澳坤生物、益通股份等掛牌企業通過定向增發、股權質押等方式融資3億多元,有179家中小企業在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較年初增加36家,促進企業與銀行達成30億元存量債務置換貸款;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認真落實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全年共減免(退)各類稅費4億多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成本同比下降3.95元;著力補齊創新驅動和民營經濟短板。
(二)著力實施轉型綜改,活力動力持續增強
堅持不斷加大改革統籌推進力度,制定出臺《臨汾市轉型綜改“十三五”實施方案》和《2016年轉型綜改行動計劃》,積極推行改革任務項目化管理、分類化推進等制度,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穩妥推進國企改革,扎實推進農村改革。同時,積極推進醫療衛生體制、財稅體制、投融資體制、商事登記制度、國有林場、集體林權配套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均取得了較好成效。
(三)著力推動產業轉型,結構調整穩中有進
深入推進結構調整,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服務業,全市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7.8∶48.5∶43.7轉變為8∶46.5∶45.5,經濟結構持續優化。農業基礎進一步夯實。糧食總產量達到26.79億公斤。傳統產業提質升級。新興產業成長壯大。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文化旅游業蓬勃興起。
(四)著力開展項目建設,穩定增長支撐有力
積極推進年初確定的交通設施、人居環境改善、產業轉型、文化旅游、民生改善等十大領域800多項重點監測項目,扎實開展“各類項目受理大起底”,重點項目“六位一體”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項目落地和建設明顯提速,完成投資717.8億元。強力推進項目開工“百日攻堅”行動。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
(五)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統籌步伐加快
堅持統籌規劃、優化布局、建管并重、有序推進,全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0.03%。完善規劃體系。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實施總投資69.39億元的城建重點工程22項。投資16.9億元的鼓樓南北街道路拓寬改造工程竣工通車。
(六)著力推進環境整治,生態建設力度加大
積極推進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建設。扎實推進產業低碳化、交通清潔化、建筑綠色化、新能源利用規模化、主要污染物減量化等“五化”工程,重點實施31個典型示范項目,完成投資28億元。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加強生態修復治理。
(七)著力保障改善民生,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實施了生態扶貧、產業扶貧、光伏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十大扶貧工程。建成并網村級光伏電站101座、集中式地面電站2座,累計發電1600余萬度。積極拓展就業渠道。
二、2017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安排和主要任務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市委、市政府“345”發展戰略和“12345”工作思路,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深化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有機結合,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促進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2017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建議是:預期性指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86億元,與上年持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固定資產投資完成省定任務。
約束性指標:資源節約方面,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219%、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9%、用水量下降2.8%。環境質量方面,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比例,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或好于Ⅲ類水體比例,劣V類水體比例完成省下達任務;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減排幅度,完成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下達任務。民生改善方面,農村貧困人口脫貧7.4萬人,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數量完成省定任務。
為順利實現上述目標,要重點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聚焦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促進三大需求協同發力
著力提升投資的質量效益。通過實施項目儲備提質、投資提質、服務提質,著力解決投資量質脫節的突出問題。抓好總投資438億元的20個省定重點項目建設,包括鈴木電梯年產2萬臺電梯續建、湯榮雙金屬復合一體式制動鼓、宏凱集團電子產品綜合產業基地等。
著力增強消費的拉動作用。著力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搶抓“一帶一路”機遇。精心組織企業參加“山西品牌絲路行”活動,積極參加廣交會、東盟博覽會等涉外展會,著力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擴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加快推進綜合保稅區建設。推動山西方略保稅物流 中心升級為國家級綜合保稅區。推進跨境電商建設。
(二)聚焦“供改”和“綜改”相結合,全面深化關鍵領域改革
抓住全省轉型綜改的重大機遇,堅持“供改”和“綜改”相結合,統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農業供給側、開發區、國企國資、投融資體制等一系列改革,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積極爭取在我市設立省級轉型綜改示范區,努力把我市百里汾河生態經濟帶打造成“產業轉型發展先行區、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體制機制創新引領區”。
持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堅持把去產能和提高先進產能結合起來,全年擬壓減鋼鐵產能170萬噸,壓減煤炭產能390萬噸,同時培育發展先進產能,實現產業優化升級。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結合起來。在發展功能農業、開發功能食品上用力,把產品調特、品質調高、產業調強、結構調優,推動農產品綠色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
加快開發區改革創新。今年重點推動臨汾、侯馬2個開發區擴區升級和臨汾、侯馬綜合保稅區申報工作,推動洪洞、襄汾、堯都3個縣區設立省級經濟開發區。
積極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穩妥推進行政區劃等改革。
(三)聚焦推進實體經濟發展,深度調整優化產業結構
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新興產業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加快培育新動能,圍繞“現代煤化工、現代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節能環保”等六大產業,推進實施一批大項目,全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做強做優文化旅游產業。圍繞創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旅游城市的目標,突出“中國根·黃河魂”品牌建設,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全市戰略性支柱產業,力爭2017年我市文化旅游業總收入提高20%以上。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堅持區域聯合發展。圍繞文化特色和地域優勢,加強區域聯合聯動,發展全域旅游。抓好重點旅游景區建設。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完善現代服務業發展促進機制,重點圍繞現代物流、金融業、電子信息等產業,著力抓好侯馬國家服務業改革綜合試點工作。現代物流業,重點推進方略洋貨碼頭、興榮物流園、晉潤冷鏈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園區建設,打造中西部重要的現代商貿物流快遞中心。金融業,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金融機構,對接大型證券機構、中證扶貧板等投資平臺,用好過橋資金、政策性信貸資金,發展產業基金,為企業增信,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持以“減量提質、做大做強”為目標,持續加大煤、焦、冶、電等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力度,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煤炭產業,聚焦煤炭產業清潔、高效利用等關鍵技術,發展創新煤電、煤機裝備、煤基新材料等產業鏈,打造煤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基地。
(四)聚焦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
強化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圍繞電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術領域,重點抓好華翔鑄造、光宇石墨烯、飛虹微納米等企業的高新技術發展,力爭今年新增4家高新技術企業,建設1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1家省級重點實驗室,新增3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
強化“雙創”的基礎作用。依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資源集聚的區域、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載體,開展“雙創”活動,積極申報省級“雙創”示范基地。
強化人才資源配置的支撐作用。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力度,在“博士后工作站”“高端人才院士工作站”等申報中優先向高層次人才傾斜。
(五)聚焦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
著力優化城鎮化格局。按照“一帶兩圈多點”城鎮化布局,進一步完善核心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體系,加快百里汾河新型城鎮帶、臨汾城市圈建設;用足用好侯馬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政策,加快侯馬曲沃城市圈發展;加快12個縣城和60個重點鎮 建設,提升全市城鎮化水平和質量。
加強市區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交通路網,推進實施總投資27.51億元的規劃三街、鑼鼓橋西延、鼓樓南北街北段等12項道路工程,完成濱河西路與彩虹橋景觀大道立交橋、迎賓大道與濱河東路立交橋續建工程。
持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快推進全市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積極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有潛力有發展前景的特色小鎮,進入國家級特色小鎮之列。全力實施以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重點的完善提質工程。
(六)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加大環境治理力度
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嚴控大氣污染。以“控煤、治污、管車、降塵”為抓手,建立平川7縣(市、區)一體化治理機制。開展企業違法排污、煤煙污染治理、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揚塵整治、秸稈禁燒等專項整治,在城區重點提高集中供熱覆蓋率,城市周邊區域重點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工程,逐步實現市區155平方公里規劃區內“無煤化”、周邊重點區域采暖“清潔化”,確保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好轉。
加快推進生態修復治理。繼續推進呂梁山生態脆弱區治理,全力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
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用好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政策,繼續實施產業低碳化、主要污染物減量化等一批典型示范項目。
(七)聚焦發展成果共享,切實保障改善民生
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牢牢把握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大力推進扶貧重點工程,確保204個村、7.4萬貧困人口脫貧摘帽,吉縣、鄉寧、安澤貧困縣摘帽。完成200座村級光伏扶貧電站的建設;抓好50個具有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能力強的農民合作社、扶貧龍頭企業和市場服務主體建設。
持之以恒抓好安全生產。牢固樹立“總體安全觀”,扎實開展安全隱患風險大排查大整治,堅持“四不兩直”突查和“雙隨機”檢查方式,切實抓好煤礦、非煤礦山、道路交通、危化品、地質災害、森林防火等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消除事故隱患。
促進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堅持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強力推進五大教育工程。
保障物價水平基本穩定。建立健全市場價格預警預測機制,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大宗商品加強監測。
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深化“創業型城市”創建活動,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對就業困難群體,加大援企穩崗和就業援助力度。加強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務對接等工作。
臨汾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吉守斌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