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內生動力 決勝脫貧攻堅
永和,全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這里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594戶18031人,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34.4%。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永和縣委、縣政府堅持把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作為重中之重,堅決做到扶貧同扶志、扶智、扶德相結合,采取政策調動、精神激勵、技能提升等有力舉措,有效調動了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爭先脫貧的積極性。
永和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的實施意見》,配套出臺《特色種養殖業發展獎補辦法》和《外出務工人員獎勵辦法》等激勵措施,調動貧困戶積極發展產業、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疫情期間,全縣累計外出務工就業貧困勞動力達到5715人。
結合本地特色產業、文化旅游、電子商務等產業實際需求,永和大力開展免費培訓,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人人都能掌握至少一種實用職業技能。累計開展技能培訓39期2046人,635人通過技能培訓實現穩定就業。
永和縣先后設立“自強自立脫貧獎”“創業創新帶動獎”等獎項,普遍開展“五子孝親敬老”“最美鄉村”“最美婆媳”等系列活動,樹立了身殘志堅自主脫貧典型劉書祥,“不等、不靠、不要”幾十年如一日治理荒溝致富的典型馮智水等一批標桿。
通過學習蒲縣建設“道德銀行”的先進經驗,永和縣把“愛心超市”和建設“道德銀行”相結合,探索和實踐了把道德折“股”量化,兌換積分,換取物質獎勵,贏得關愛禮遇的新舉措,實現行政村“道德銀行”全覆蓋,有力地助推了脫貧攻堅。
截至2019年底,累計脫貧78個村6492戶17753人,貧困發生率下降為0.53%,今年正式退出貧困縣行列。
永和縣委書記高永賢表示,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就在于志智雙扶,充分激發廣大貧困群眾脫貧摘帽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永和會認真吸收借鑒兄弟縣先進經驗,繼續深化完善“道德銀行”建設,把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銜接,讓永和的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記者 王小庚)
“道德銀行”集聚扶志新動能
永和縣通過制定出臺《關于在農村深入開展“道德銀行”建設的實施方案》,構筑起“縣級統籌指揮、鄉鎮督促指導、村委具體實施”的三級聯動工作機構,各負其責、各司其職,高效推動“道德銀行”建設。
各村根據實際情況全部制定了《“道德銀行”積分兌換管理辦法和細則》,重點以發展扶貧產業、公益性事業、人居環境、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進行考核評定,通過積分定期在愛心超市兌換等值物資。
注重典型引領,全縣共評選“星級農戶”1200戶次,挖掘出50余戶典型事跡突出、帶動性強的農戶,成為該縣脫貧攻堅路上的強大“輻射源”。
在“道德銀行”建設過程中,各級幫扶單位、幫扶企業和社會愛心機構踴躍參與,形成了各方參與、社會協同、百姓受益的社會扶貧大格局。道德銀行讓群眾得到了實惠,干部工作有了抓手,真正做到了小“銀行”匯聚大能量、小積分撬動大志向,極大地提高了群眾主動脫貧的積極性。
永和通用機場場址論證評審會召開
8月18日,民航華北地區管理局機場處副站長李建新、北京中航建研航空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特邀專家韓東真一行40余人深入永和縣閣底鄉莊則平村現場踏勘通用機場場址,并召開報告評審會。副縣長李占軍及相關單位負責人一同檢查。
李占軍強調,永和通用機場的建設,是造福永和人民和子孫后代、推動永和長遠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好事,全縣上下翹首以盼、期待已久。永和通用機場的建設,不僅能夠彌補地面交通設施的不足,提高行政執行能力,改善區位條件和投資環境,尤其是通過發展通航事業、航空旅游,對于促進產業調整升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助推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永和縣一定按照各位專家的評審意見,嚴格履行主體責任,加強協同配合,積極對接設計單位,早日修改完善上報,永和通用機場的建設一定能夠順利推進,圓滿完成。
“黨建+服務”促基層黨建再提升
近年來,永和縣圍繞如何建設服務型黨組織這一課題,采取“一室一單一機制”的工作思路,不斷創新服務方式,拓展服務內容,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為民便民服務品牌。
傾力建設標準化便民服務室。投資100余萬元,統一設計制作了標識、背景墻、吧臺、物品柜、制度版面,購置了電腦、打印機、電話、飲水機等辦公用品,配備了水泵、推車、切割機、理發工具等19種便民設施,標準化設置了69個村級便民服務室,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有力改善了服務條件。
精準定位設置便民服務菜單。在深入調研、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針對農村居住群眾以老年人為主,村鄉、村縣距離偏遠的現狀,統一設定了打印、復印、照相、親情電話、繳費、信息查詢、物品出借、代買代購等10余項基礎服務。同時,將人社、公安、民政、衛計、住建等12個部門43項與群眾聯系密切的事項辦理流程、所需材料、收費標準等內容整理成冊,編制《永和縣農村(社區)便民服務事項辦事攻略》,由村級代辦員負責講解代辦,切實增強了村級黨組織服務功能。
建立完善便民服務工作機制。嚴格落實村干部輪流坐班制度,保證群眾辦事找得到人、辦得了事。優化辦事流程,按照申請、受理、辦理、回復、歸檔五個環節規范開展便民服務。明確服務標準,嚴格落實“五做到、五嚴禁”,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常態督查回訪,縣鄉黨委不定期對村級便民服務室工作開展情況進行檢查,同時隨機查訪服務對象,了解群眾滿意度,接受群眾評判。
今年以來,永和縣村級便民服務室共辦理便民服務事項3.2萬余件,有效破解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問題,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便利化服務,使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索駝驛站”成為中國作物學會“推薦產品”
8月16日,經中國作物學會特用作物產業專業委員會會長辦公會研究,同意授權山西索駝驛站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出品的“索駝驛站”系列扶貧農產品使用該委員會“推薦產品”字樣,授權時間為期一年。委員會主任委員曾松亭簽署了授權書。
中國作物學會成立于1961年12月,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的我國作物科技工作者和單位自愿結成、依法成立的全國性學會。特用作物產業專業委員會成立于2004年11月,由袁隆平先生題寫會名。目前,委員會圍繞蓖麻、籽用作物、油茶、中草藥、茶葉、特色瓜菜林果等作物的育種、種植、加工、儲運、銷售及國際貿易等產業環節,搭建橋梁、轉化成果、舉辦論壇,以適應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全面戰略性調整的需要。
此次成為中國作物學會特用作物產業專業委員會推薦產品,標志著索駝村扶貧農產品得到了農業作物領域國家級學術團體的認可。索駝村與山西索駝驛站民俗旅游專業合作社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嚴把質量關口,優化產品設計,努力帶給公眾更為健康、優質的農產品消費體驗,助力索駝村脫貧攻堅。
山西省衛生健康職業學院與永和縣中醫醫院18日簽署教學實習醫院協議書。隨著協議書的簽署,雙方將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合作,實現校院資源的有機結合和優化配置,為推動永和縣乃至全省醫藥衛生事業發展作出貢獻。
赤心報桑梓
在永和縣桑壁鎮,提起靳冬平的大名,用家喻戶曉形容也不為過。這個貌不驚人的中年人有著從不服輸的拼搏干勁和絕不言棄的果敢堅毅。
凡是他認準的道路,無論再苦再難都要篤定不移地走下去。三年矢志不渝地乘風破浪、披荊斬棘,現如今,由靳冬平主推的永之和辣椒、南瓜等系列大棚蔬菜映紅了整個桑壁,叫響了整個永和,書寫了一段佳話。
回歸:遵從內心的選擇
靳冬平是土生土長的永和縣桑壁鎮桑壁村人。
2009年,即將年滿40歲的靳冬平決心去海南闖蕩一番。入職一家房地產公司跑運輸后,做人踏實低調、做事兢兢業業的他贏得了公司老板的賞識,事業也漸漸有了起色。2014年,靳冬平在海南注冊成立了永之和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從打工仔一躍成為小老板。
發達卻沒有忘本,靳冬平自始至終惦念著家鄉的父老鄉親。“從2012年開始,我每年都會拿出2000元資助村里的貧困大學生上學,也算是為家鄉略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靳冬平告訴記者,因為自己讀書少知識儲備不足,在外闖蕩期間對“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句話感觸良深。正源于此,他特別希望家鄉的孩子好好讀書,成長為對永和、對國家有益的棟梁之材。
2017年,在海南闖蕩多年,在土木工程領域做得風生水起的靳冬平打聽到縣里出臺了“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政策,鼓勵外出打工者回鄉創業。靳冬平那顆熾熱的心再也無法抑制。他清楚,返鄉創業的時機已經成熟。
靳冬平的想法讓家人感到莫名其妙。“好不容易在外混出個模樣了,又跑回來做什么?”但他主意已定,任誰勸說也聽不進,就是一門心思地要回來。因為靳冬平清楚,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家鄉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他一分力量。
返鄉后,靳冬平通過多方考察,選擇了發展種植業。他清楚,桑壁屬于黃土地貌,村民世代以種地為生,靠天吃飯,發展種植業基礎較好。同時種植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的人手多,門檻低,村里人都能加入進來。于是,他拿出自己在外經營所得的積蓄,成立了永之和種植專業合作社,主要經營辣椒、南瓜等大棚蔬菜。
創業:踏平坎坷又出發
為降低風險,更為積累經驗,靳冬平前期流轉了400畝土地搞試驗,等經營穩定后再擴展到1000畝。同時,土地流轉也助力帶動了一大批農戶有了財產性收入。永之和種植專業合作社在桑壁鎮沿河川范圍流轉土地,同時優先選擇貧困戶土地進行流轉。農戶通過土地流轉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戶達150余戶,其中貧困戶達到74戶。
為保證辣椒育苗,靳冬平專門聘請省農科院及縣農業專家多次現場指導,即便如此,由于經驗匱乏,第一次育苗時還是出了狀況。趕上春凍天氣,一夜間,整個大棚的辣椒苗全部凍死,靳冬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事后請教農科院專家,這才知道是天氣緣故。
“大棚晚上溫度太低,育苗太小受不得凍,專家建議點酒精燈升溫。”靳冬平向記者介紹,“你可別說這招還真管用,此后的育苗環節中再沒出過意外。”
經過兩年不斷實踐,靳冬平也逐步探索出一些新的模式。他多次與村委溝通,把自己的合作社作為前龍石腰、東索基2個村委的“一村一品一主體”,采取“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每年帶動兩個村集體共增收9萬元,同時帶動兩個村的貧困戶,有閑置土地的流轉土地,有勞動力的到合作社務工,每年每戶增收不低于3000元。
探索:調動農戶能動性
永之和合作社還與鄉鎮簽訂協議,作為易地搬遷后續扶持產業,優先雇用易地搬遷貧困戶在合作社務工。桑壁鎮2018年易地搬遷安置點,11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家庭都與永之和簽訂長期協議,可自愿到合作社務工。同時,安置點周邊地全部為辣椒種植基地,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可就近去摘辣椒做零活,賺取生活費。
大棚蔬菜作為一項家門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限年齡、季節,在家無法外出務工的村民都能在合作社找到適合自己的工種。趕上農忙時節,最多時有超過500人在合作社務工。
今年,永之和合作社規模進一步擴大到流轉土地2000畝,與農戶的合作模式也有了相應調整。合作社負責提供種苗、技術、化肥并包回收,以此發動群眾自己種植,轉變農戶對“調產”的抵觸,調動起大家通過勞動發展生產、改變生活的積極性,實現合作社和農戶共同受益,以此在更大范圍內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靳冬平帶領永之和合作社通過各種脫貧帶貧方式,在農村“三變”改革(土地資源變資產、流轉收益資金變股金、土地流轉農戶變股東)模式上有了初步探索。而與安徽繁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標志著,他早早就為農產品找好下家鎖定市場。
“幸福生活不會從天而降,美好生活要靠雙手創造。”立足當下,著眼長遠,永之和的中長期目標是,用2—3年時間形成較大規模的規范化連片種植,吸收更多農民變股民,把農民的土地作價以股份形式加入合作社,一同努力經營,有效實現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經濟整體發展,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記者 王小庚
于家咀聽夜
有些時日沒在鄉下過夜了。
處暑節氣的那天下午,正在晉陜大峽谷中的黃河乾坤灣采風,猛然間,陰云翻滾,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暴雨傾盆。劈頭蓋臉的洶洶來勢,打得人睜不開眼,出不上氣,立不起身,瞬間就變成了狼狽的“落湯雞”。等風歇雨停,也就到了傍晚時分,于是,只能在臨近乾坤灣的村子于家咀過夜了。
進村,落腳,換衣服,吃過農家飯,和老鄉們熱熱鬧鬧地拉呱了好一陣子后,已是子夜時分了,著實有些疲倦的我,被安頓在一孔嶄新的窯洞里歇息。
夜漸漸地靜下來了,窗外,秋蟲們窸窸窣窣、唧唧啾啾叫得十分歡實,使山村之夜變得更加靜謐。這種靜,完全不同于“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那種幽深、冷清、甚至還帶有幾分神秘的靜。它是貼著溫馨和安寧來的,秋蟲的鳴叫成為鄉村秋夜最美妙的催眠曲,一直伴隨著整個夜的節奏和進程,能把萬物都送入甜蜜的夢鄉。
聽著這“秋蟲不睡喚聲高”,入夜自逍遙的久違之音,給予我的就是一種平和、放松、舒緩的韻律。在如此清澈的心境里,本該有的睡意被撩撥得蕩然無存,我甚至都不忍心打個盹兒,只怕錯過在這碧空如洗的秋夜里,在黃河岸畔,盡情地欣賞由眾多小精靈舉辦的這場抒情演唱會。
隔壁窯洞中傳來了老鄉結實悠長的鼾聲,為秋蟲的吟唱增添了渾厚而高亢的音節,在這酣暢淋漓的鼾聲中,你似乎都能聽得到主人無憂無慮的灑脫與悠然自得的歡快。多少年了,于家咀的老鄉們什么時候能像現今這樣睡得如此安穩、踏實、香甜!
聽說新中國成立前這一帶一直匪患猖獗,兵燹不斷,一年到頭,村里的百姓哪能睡上幾個安生覺?土匪來了,搶錢搶糧搶牲口,還搶人;烏七八糟的兵痞來了,更是無惡不作,把整個村子能洗劫一空。
那年,聽說河對岸的紅軍要過來了,村里的鄉親們怕啊!照舊躲藏到那個陰冷潮濕的石崖洞里,大氣不敢出。
紅軍真的過河來了,看村里沒一個人影,就想方設法去找尋,費了好大的周折,他們終于在離村十多里遠的半山崖上找到老鄉們的藏身之處,把鄉親們請回了村。這回來的隊伍可不一般,說話和氣得像親人,還不拿群眾的一針一線,并一有空兒就幫鄉親們干活,幫著村里人挖井,解決長期困擾鄉親們的吃水難題,這樣的部隊從前誰見過?有這樣的部隊在,村里人總算可以睡個踏實覺了,可以敞亮地打個鼾了……
夜往深里去了,秋蟲的吟唱也變幻成豐富和美的多聲部,一會兒婉轉,一會兒舒緩,一會兒激越,一會兒纏綿,頗具韻味,這種美妙之聲,哪是再高超的模仿秀能學得來的?我完全陶醉在這純凈的天籟之音中。
這時,隔壁老鄉雷鳴般的鼾聲,又此起彼伏地響了起來,蓋過了秋蟲的低吟淺唱,充盈了我的耳鼓。這鼾聲,又像是向你傾訴他們人生過往中的憂愁與歡樂。
據老鄉講,前些年,這里同其他貧困地區一樣,山路崎嶇,交通閉塞,地瘠人貧,曾因缺糧少食,村里人餓得睡不著;因貧病交加,村里人愁得睡不著;更因村里的一茬茬后生都找不下媳婦,而本村一個個美麗的姑娘又都遠嫁他鄉,急得鄉親們睡不著。在那漫漫的長夜里,在那破舊的窯洞里,哪還能響起酣暢的鼾聲,剩下的只有深深地嘆息、哀怨和憂傷。
如今,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于家咀村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嬗變:道路硬化了,新窯樓房建起來了,太陽能路燈照得黑夜和白天一樣明,無線網絡覆蓋了全村,還開發了黃河灘涂地,發展起特色養殖和紅色旅游、黃河乾坤灣旅游,鄉親們有了養老保險、農業保險、意外保險、醫療保險,特別是大病保險,村民們都沒了后顧之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這幾年,村里的那些“老后生”們一個個都娶到了媳婦,不少青年迎娶的還是城里的新娘。這怎能不讓鄉親們的臉上放光呢?
“喔、喔、喔——”公雞的一陣高亢清脆的鳴叫,劃破了夜的天空,聽到這久違的聲音,讓我的興致更濃了,所謂聞雞起舞,看來是該起床了!可看了看手表,怎么才半夜三點多鐘?窯洞的窗欞依然模糊著,我真是佩服起提早報曉的公雞來,再聽,窗外又傳來了山狗“汪、汪、汪”的叫聲,我猜不出山狗為何要叫?是不是在埋怨公雞的鳴叫打擾了它的美覺?就這樣你一聲,它一聲對唱了一陣之后,夜又回到了秋蟲“唧唧啾啾”的世界里。
整整一夜,我都在側耳傾聽,聽得讓我著迷、讓我沉醉,不知何時也被這美妙的聲音帶入了溫馨的夢境……
這時,門外有人喊:“老馬!該起床了!”(馬毅杰)
組稿除署名外由永和新聞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