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峰為患者做檢查
臨汾新聞網訊 轉眼間到霍州對口幫扶已三月有余,但報到當日發生的故事,仍讓臨汾市中心醫院的外科醫生劉海峰歷歷在目。
1小時41分鐘,你能做些什么?看一場電影,背50個單詞,打一把“王者”?而5月29日,作為選派專家的劉海峰與霍州市醫療集團人民醫院聯手,利用不到2個小時的時間,成功搶救了一例十二指腸穿孔的病人。這都要歸功于霍州市醫療集團人民醫院與臨汾市中心醫院組成的緊密型醫聯體。
回顧整個搶救過程,可謂跌宕起伏,險象環生。當天下午5時許,霍州市醫療集團人民醫院急診收治了一位年輕的男性急性腹痛患者,患者因疼痛一度出現抽搐。經急診、普外及神經內科會診,排除神經系統疾病,考慮是闌尾炎。但病人不發燒,血象也不高。而且病人有腹膜炎體征:全腹痛、反跳痛、腹肌緊張,且患者沒有腸鳴音,這些又不大符合闌尾炎的基本特征,不能排除穿孔可能。但是急診行腹部平片無膈下游離氣體,不能確診。病人家屬一度情緒崩潰,要求轉診到具有優質醫療資源的太原治療。
從霍州到太原需要3個多小時,很容易延誤病情。情急之中,住院部主任張永強想到了臨汾市中心醫院的幫扶專家劉海峰。時間不容耽擱,張永強立即到辦公室找劉海峰。
“闌尾炎應該是右下腹固定壓痛,但患者滿腹壓痛,反跳痛,而且沒有腸鳴音。”劉海峰為患者進行檢查后,綜合分析考慮是穿孔可能性最大,但患者腹平片又看不到膈下有游離氣體。只能人為制造氣腹了,給患者胃部注入200ml的氣體,胃腸道就像漏氣的氣球一樣把氣漏到腹腔內完成,但此時再拍腹平片卻還是不能確診。劉海峰果斷將病人送至CT室,最終發現腹腔游離氣體,檢查結果與自己的推斷完全吻合。結果明朗了,確診為消化道穿孔,手術就非常簡單了,經過一周的治療,病人順利康復出院。
胃腸液有很強的腐蝕性,患者越早手術愈后越好,如果患者到太原治療,一來路上會很危險,錯過最佳搶救時機,二來患者花費會高出不少。這一次的確診,為當地患者提供便民、惠民的醫療服務,提升了患者的就醫感受。
以前必須在省級醫院才能做的手術,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做,而且大大節省了費用,真正惠及老百姓。
來霍州三個月期間,劉海峰總是花心思、下功夫為患者解憂。“7月份有一個小姑娘因患有乳腺纖維瘤,需要手術。”直接在乳房腫瘤部手術肯定最省事,但刀疤會很明顯,考慮到患者只有17歲,劉海峰給病人制定了環乳暈切口手術,以乳暈為切口,通過隧道,切除腫瘤,這樣會讓刀疤很隱秘。病人當時還是很猶豫,經過一番考察后,還是覺得劉海峰的方案最優。
劉海峰研究生畢業于青島大學醫學院,擅長乳甲外科,2018年7月份至10月份到意大利學習國際先進的外科醫療技術。
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劉海峰內修于心,外修于行。以技術贏得尊重,以德行贏得人心。在霍州接連做了3例甲狀腺手術,都很成功,他也逐漸小有名氣。今年8月,有一位甲狀腺腫瘤患者本想去太原做手術,后來聽說劉海峰做甲狀腺手術很好,就慕名前來。患者為左側甲狀腺有一直徑3cm腫物,峽部有一直徑1cm腫物,術前彩超考慮良性腫瘤。但手術時考慮到醫院不具備“術中冰凍”的條件,不能百分百斷定腫瘤的“良惡”,所以手術方案選擇行甲狀腺左葉及峽部切除,以避免術后常規病理為惡性,患者進行二次手術。后來,病理檢驗查出來是左側甲狀腺腫瘤為甲狀腺乳頭狀癌,直徑小于1cm,屬微小癌。這樣手術一次到位,讓患者避免了二次手術。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臨汾市中心醫院與霍州市醫療集團人民醫院,雖相隔100多公里,卻因醫聯體建設而緊密相連,讓人才資源與技術資源“上下貫通”,兩年來的支援工作以各種形式一直在持續,讓醫療機構組合達到了“1+1>2”的效果。而劉海峰將“三甲”醫院先進技術送到基層臨床一線,提升了對口幫扶單位的醫療服務能力,幫助百姓實現在自家門口就近看病的愿望,將病人留在基層醫院,減少醫療資源浪費,減輕病人負擔。真正做到了讓技術多跑路、患者少跑腿,充分利用醫聯體的優勢解開患者“看病難”之憂愁。
記者 侯秀娟 閆晏宏 文/圖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