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師傅,幫我把拉鏈修一下,我一會兒過來拿?!?1月15日上午,在臨鋼二區生活區一家釘鞋攤前,釘鞋師傅正有條不紊地接待著顧客。
“這副護膝的粘帶不用換,我給你加固一下就行,不必要花那冤枉錢?!笨诖睦溔菀讑A住布,你拉的時候抻著點,我修的時候觀察了一下,如果下次再夾住了,你就翻過來把后面的布拽拽……”釘鞋師傅把手里的衣服遞向顧客。趁著老師傅休息空檔,記者與他拉起了家常。
“我叫王志強,今年68歲,襄汾人。”王師傅舉起布著繭子的右手,扶了扶那副大框眼鏡,不好意思地笑著說,我就是個普通人,干著普通活,不過既然要做一件事,就要做好。”王師傅邊說邊又拿起了一雙開膠的鞋忙活起來,您看這雙鞋是不是得釘一圈呢?”仔細觀察鞋的開膠面積后,王師傅說:左腳不用,右腳得釘一圈,前面釘暗線,后面釘成明線也看不出來。”我見他們都是拿刀劃個縫,那樣不行嗎?”顧客說道。
“對我來說,收同樣的錢,你說的這種做法比較省事,但是這個鞋底薄,如果拿刀劃,估計過段時間就裂了,這雙鞋就廢了?!闭鞯妙櫩偷耐夂螅鯉煾甸_始忙活了,大約40分鐘(比那種做法足足多了兩倍的時間),鞋子在王師傅的一釘一鉚間,“完美”地展現在顧客面前,顧客仔細觀察后連連稱贊。
正是因為這種認真的工作態度,王師傅的技藝一傳十、十傳百,許多人都是慕名而來。談起與這行的緣分,王師傅訴說了來龍去脈。
“我是1996年開始從事這行的,那時候我還沒有退休,在鐵礦上班,我清楚地記得那時一個月的工資是530元,得養活一家4口人,女兒上大學,每月得寄300元的生活費,兒子上中專,每月也得200元,我和老伴兒只留下30元。為了緩解生活壓力,我就和老伴兒合計著干點副業,經過考察,打算支個攤修鞋,下定決心后,第二天就把設備買了回來。當時我上夜班的時候比較多,經常下班后就在廠區門口支個攤子?!笔鞘裁磩恿χ文傻浆F在呢?”記者問?!安皇怯芯湓掃@么說嘛,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我沒有文化,我想讓知識改變孩子們的命運……”樸實的話語中,一種堅定飽含其中。王師傅這一干就是21年。由于服務態度好,技術過硬,價格實惠,他的顧客越來越多,“人這輩子,無論干啥,一定要有一個好名聲,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嘛?!庇浾?strong>亢亞莉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