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初到侯馬市張村辦事處黨工委張村黨支部任“第一書記”時,程宵的心被當地貧困戶的情景刺痛,他不敢相信,農村仍然還有如此貧困的群眾。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做好工作,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重塑干部隊伍形象
村集體經濟實力嚴重不足,村民收入普遍較低,黨組織正常活動開展很少……了解到張村這樣的情況,程宵深感肩頭擔子的沉重。
上任伊始,程宵就把隊伍建設放在了首位,以學黨章、黨規,定期召開支部黨員與村民代表談心會,交流經驗、匯聚共識,逐步引導黨員干部把精力放到謀事創業上。通過談心,程宵發現,村里的許多矛盾都是來自于不公開、不透明引起的猜忌之風。因此,他積極引導督促村“兩委”主干抓好“四議兩公開”工作法,推進黨務、村務公開等制度落實,靠財務的透明化解矛盾糾紛,幫助黨員干部養成決策講民主、辦事重公開、自覺接受群眾監督的習慣。
同時,程宵下決心堅持說農話、務農事,與群眾打成一片。熟悉村情了解民意后,他充分聽取意見、建議,與村黨支部成員共同研究發展目標、理清發展思路,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實招、辦實事,使張村“兩委”在群眾中的形象大大提升,得到廣大村民 的擁護和好評。
“三件實事”為民解憂
村集體經濟實力不足、村民人均收入較低是制約張村發展的主要因素。程宵經過調研,與村“兩委”主干多次商定要辦好“農田灌溉、一村一品、養老服務”三件實事,提升村民的獲得感與滿意度。
張村的種植業近年來一直停留在糧食種植的層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缺水而不敢發展經濟作物。程宵與村“兩委”多次外出協調,向當地駐軍預備役部隊爭取到了5萬元的專項對口扶持資金,用兩個月的時間解決了張村農田灌溉難題。
縱觀近年來農村地區整體脫貧的成功案例,絕大多數均歸功于“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規模化種養殖。彼時恰逢張村有一位有志青年返鄉創業,程宵與其數次深入交流后,商定通過土地流轉,開展“光伏發電+食用菌種植”,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從征地款、電費、香菇貿易收入等多方面促進村民致富增收。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共在張村流轉土地255畝,現在前期110畝土地上已經建起了發電裝置與大棚框架,預計可帶動75余戶農民年增收5萬余元,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200余人。
由于張村人均土地較少、經濟較為滯后,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工,使得近年來農村“空心化”現象日漸嚴重,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的看護問題,成為懸在張村“兩委”干部心頭的一件大事。為此,程宵積極與市政府民政部門深入溝通,啟動建設村養老院,申請專項經費,于2016年11月末建成了張村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并自掏腰包,為中心購置了老年人專用的健身器材等相關物品。
發揮優勢強村富民
作為侯馬市農商銀行張村支行行長,程宵發揮自身優勢,帶領客戶經理對村里所有貧困戶進行逐戶調查摸底并建檔立卡,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計劃。貧困戶李永杰,妻子罹患精神疾病,不僅需要專人照顧,醫藥費也是一筆較大的支出,加之兒子讀高中,全家的生計僅靠李永杰在超市打零工勉強維持,程宵在教育部門為其孩子爭取到了兩千多元的助學資金;貧困戶陳俊妨,因病致殘,行動不便,獨自一人居住,沒有任何經濟收入來源。程宵與民政部門多方協調,目前已成功為其申請到了每月200余元的低保資金,保障了他每月的醫藥費。
同時,程宵采取“貧困戶貸款+帶資入企+就業分紅”方式,與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建立利益聯結,用獲得的小額信貸資金參與扶貧特色優勢產業建設,帶動貧困戶實現創業增收。貧困戶常晉安,正是這種新型扶貧模式的受益者。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這句話一直激勵著程宵繼續前行。
記者 荀丹薇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