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愛好,堅持了40多年,就成為了一種習慣。一種習慣,延續了近20年,就成為了一項事業。由喜愛到熱愛,并生根發芽……
對堯都區老年體協主席張天珠而言,體育是他一生的“伴侶”。孩提時代的他就十分愛好體育運動,這樣的喜愛一直伴隨著他成長,并漸漸升華成了熱愛。20歲那年,張天珠如愿在體育老師的崗位上奉獻青春,一干就是40年。進入暮年,張天珠又勇敢唱起“人生第二春”——投身組織老年體協活動近20年,見證了無數社區及村莊的老年活動場地從無到有。常年的忙碌奔波、發展組織、擴大隊伍,組建健身站點272個,健身項目已發展到40多種等集體成績。多年間,他先后獲得“新中國體育開拓者”“全國社區先進志愿者”“老年體育領軍人”等榮譽,張天珠用他的智慧和影響點燃了夕陽烈火,只為了那一句:“讓更多的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更健康、幸福!”
在堯都區老年體協辦公處,身高1米80的張天珠,精神飽滿地向記者介紹掛在走廊墻上的一張張照片,“以前醉心體育是因為愛好,一個人癡迷。進入老年體協后才發現,原來有這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群老年人在一起鍛煉,健康有了、快樂也有了!”
1997年,張天珠擔任堯都區老年體育協會副主席、主席職務。作為老年體協的帶頭人、組織者,如何建設好老年人的活動場地,提高老年人的健身意識,成為他上任后的心頭大事。
張天珠隨身的小背包里有個記事本,這個小本兒被他視為寶貝。一頁頁泛黃的紙張上清楚地記載著每一年的工作計劃;周周所要待辦的事項;天天所見所聞的工作情況……從1997年到現在,他無論到哪個社區或村莊考察,幾乎都是靠雙腿走路,平均每天要走近10公里的路,“一方面是健身,另一方面是想為自己一直堅持走路設立一個目標,挑戰自我。”這一走便是17年,一路走、一路記。
“只要能為老年人建設活動場地,跑多少腿、說多少話、操多少心都是值得的?!?002年的夏天酷暑難耐,在堯都區魏村的一個廢棄工廠內要建造一塊門球場地。張天珠作為負責人,每天都在現場親自指揮,組織該村的老年朋友們一起平整、滾壓、灑水……而作為負責人的他卻是干得最起勁兒的一個,常常在室外30多度的高溫天里,一個60多歲的老人拉上鐵滾子一干就是兩個多小時。“辛苦肯定是有的,但換來了那么多老年朋友的歡聲笑語,也是值得的。”如今,講述起當年的情形,這位年邁的老人無比欣慰,臉上流露出孩子般甜美的笑容。
“老年人的健身項目跟我年輕時教學生的項目不一樣,老年人的健身項目一定不能太劇烈?!痹谧ダ夏牦w育活動項目上,他起早貪黑,總是第一個到崗,最后一個下班,搜集各種資料,組織開展項目的多樣性,吸引了眾多老年人廣泛參與,他先選擇國家老年提攜推廣的健身秧歌、健身球、柔力球、太極拳,又推出了本地老年人喜歡的民俗項目,如踢毽子、鑼鼓、跳繩、甩鞭子,還選了一些時尚項目如廣場舞、街舞、跳舞……幾年間,全區健身項目已發展到40多種,頻頻堅持參加多種活動,涌現出了一批精品的團隊,如花鼓隊到人民大會堂、延安演出,健身鞭王賈萬聰上中央電視臺演出、臺灣演出,中華麒麟鞭在黃河電視臺進入達人秀。健身球、健身秧歌、柔力球代表隊到香港、浙江、福建表演,鑼鼓隊赴韓國、臺灣表演,極大地提高了老年人參加健身活動的興趣。
要使各個健身站的活動項目能堅持下去,必須有人去教。近20年來,他多次舉辦培訓班,培養了一批能教會帶有組織能力與技術水平的教練,他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先后派60多名教練參加市、省、全國培訓,請市、省、全國教練來辦培訓班20多期,培訓了500多人次。派教練到農村、社區辦培訓班。目前,堯都區有國家一級、二級、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303名。“這些教練組織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積極熱心,到農村、社區教節目,早出晚歸,從不記報酬。”張天珠一談論起那些教練,豎起大拇指,連連稱贊。
老年健身,更要注重科學健身。近20年來,張天珠一直思考著要把老年體育納入到科學健身,為此他成立了老年體育科學研究會,對老年體育的目的、意義、發展方向,搞好工作的辦法進行調查研究,幾年來,先后發表論文50篇,其中有10篇獲國家老年體協,省、國家老年學學會一等獎或優秀獎。
夕陽生輝,晚霞添彩。如今,年近八旬的張天珠每天堅持鍛煉,精力依然充沛,他說:“年輕時,體育運動令我激情與活力四射,晚年時,又能與體育結緣,讓我為更多的老年人的晚年送去一份健康、一份快樂。”一項體育愛好堅持一時容易,堅持一輩子卻很難。張天珠難能可貴的始終堅持著,孜孜不倦,將他的一生奉獻給了“體育”事業,讓更多的老年人從他的身上吸收“營養”、汲取“養分”。
記者 楊文婷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