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張老板,我聽說你有擴大養殖規模的想法。這次過來主要是了解你資金方面有什么需求。”“合作了這么多年,咱農商行的服務是貼心又快捷。我只要缺資金,第一時間肯定是找咱農商行。”近日,襄汾農商行浪泉支行副行長許耀輝走進襄汾縣襄陵鎮許留村一家養雞場,向負責人張鵬聰了解養雞場的發展經營情況,并向他介紹農商行的信貸產品。
今年34歲的張鵬聰養雞已有10余年的時間,經歷過養殖路上的酸甜苦辣,如今,在他的精心管理下,養雞場的發展已經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他感激地說:“我能發展到現在這樣的規模,除了全家人的辛勤付出,最感謝的是浪泉支行給予資金上的大力支持,讓我的養殖路越走越寬闊!”
回鄉創業 抓住發展“雞”遇
2013年之前,張鵬聰在縣城有一份不錯的工作。但心懷夢想的他一直有著自己創業的想法。
這一年夏天,張鵬聰接到父親的電話,希望他回家搞養殖,“當時我父親養雞已有20余年,經驗非常豐富。”經過慎重考慮,張鵬聰辭去城里的工作,開始養雞。“那時候全是人工養殖,每天長時間待在雞舍里,身上經常能夠聞到雞糞的味道。”雖然養雞很苦,但勤奮踏實的張鵬聰一心撲在養雞場,很快摸清了養雞的要領。隨著養殖技術和經驗的增加,他有了擴大規模的想法。為了不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2018年,他在離村民居住區較遠的地方租下場地,并新蓋起了雞棚。
在養殖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資金困難的時候,張鵬聰總是說:“我是幸運的,多虧了有浪泉支行的支持,從最初的5萬元,到后來的10萬元、20萬元……讓我在發展的道路上不缺資金。”他從最初養殖幾千只雞的家庭作坊式小型養雞場,逐漸發展成為占地8畝、存欄8萬余只雞的養雞大戶。
大膽創新 開啟“智能模式”
在張鵬聰的養雞場內,記者看到自動化飼料粉碎攪拌一體機、喂食機、恒溫機、雞糞傳送機等一系列自動化設備一應俱全,展現了養雞的“智能模式”。雞棚內,一排排、一層層雞籠架排列有序,一只只蛋雞將頭伸向籠外,發出“咯咯咯”的鳴叫聲。投食、喂水、控溫、雞蛋傳送等,一鍵就能操作。張鵬聰說:“智能化的養殖,不僅沒有有噪音,雞糞的味道也減少了很多,雞舍和場區都特別干凈。”
在雞棚的入口處,記者看到一顆顆新鮮的雞蛋正通過傳送帶緩緩送到收集處,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一個個蛋筐很快被裝滿。“現在方便多了,要是擱以前,還得拿上筐子,在雞籠內一個個撿拾雞蛋,再搬運到門口。”張鵬聰說,現在“智能模式”既節省了人工、時間等成本,又減少了人與雞的接觸機會,不僅保障了蛋雞的生長和產蛋量,更降低了疾病傳播的風險,實現了標準化、精細化、智能化養雞。
如今,張鵬聰的養雞場每天鮮雞蛋產量可達1800公斤左右,銷往臨汾、襄汾及周邊等地。他說:“每天都有收購商上門拉雞蛋,基本上是產出來當天就運出去,實現了產銷兩旺。”
產業興旺 帶動村民增收
在張鵬聰的養雞場里長期雇傭著8名村民在此工作。在養雞場忙碌的時候,他還在村里雇傭村民,村里有20余名村民經常在這里做臨時工作,為他們增加一份收入。“在這里工作的很順心,干活不累,每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我已經很滿足了。”在養雞場工作的村民張師傅高興地說。
養雞場發展越來越好,張鵬聰心中又有了新的發展目標:不僅要擴大養殖規模,還要把雞蛋做成品牌。“現在人十分注重營養,接下來我就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為消費者提供綠色、營養、健康的好雞蛋。”張鵬聰說,他正在進行考察,希望把好的雞苗引進回來,帶動一方的產業。
“這就是我打算建設新雞棚的地方。”指著養殖場內的一塊空地,張鵬聰向許耀輝介紹著,“因為計劃建設的是智能化雞棚,需要的投資較大,我還是希望得到咱農商行的支持。”“沒問題,我這次來就是專門了解情況,回去就給領導匯報。只要你有需要,我們肯定會全力支持。”許耀輝說。聽著許耀輝肯定的回答,張鵬聰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記者 劉文軍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