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孩子快樂的暑假。(資料圖片)記者 蘇亞兵 攝
策劃語:對于孩子來說,一年中最快樂的日子莫過于暑假。眼下暑假來臨,大大小小的學生們,又有了一個漫長的假期可以度過。即便是已經離開學校多年的人,一說起暑假,依然浮想聯翩。雖然每個人都有過暑假的經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發展,每年的暑假在悄悄發生著變化。60后的暑假是在勞動中度過,80后的暑假是在補習班中度過,00后的暑假是在網絡中度過……讓我們聆聽不同人的暑假回憶,看年代如何影響暑假,看暑假如何反映時代。 (策劃人 蘇亞兵)
60后 野地里撒歡兒
生活在六七十年代的人,童年都有著深深的時代烙印。“人民公社”大躍進”大鍋飯”批斗”等詞語對生活在新世紀的年輕人來說,已經沒有什么印象了,或許只從大人的口中聽過只言片語,那時的孩子是怎么過暑假的呢?
今年53歲的劉韻奇,從小生活在吉縣農村,在他記事的時候,已經過了那最苦的年代。“我一年級才上了半個學期,學校就停了課,老師被帶到大隊院里批斗,我們就放假了。”那時候孩子們就喜歡放假,但是放了假也沒啥事情可干。大人們每天忙著搞批斗,小孩兒就是拿著彈弓打鳥,和小伙伴彈玻璃球、滾鐵環、打陀螺……玩得最多的就是捉迷藏,有一次有人躲到了生產隊的倉庫大院里,結果找的時候,劉韻奇不小心把一簸箕將要壓油的蓖麻撒了一地,父母為此差點被扣上一個“教育孩子不愛惜糧食”、“要割資本主義尾巴”的大帽子。當時,那些戴紅袖章的人非要給父母戴“大紙帽”,他被嚇壞了,躲在家里的灶臺邊不敢喘粗氣,那幾天家里來來往往的人很多,有大聲呵斥的,也有批評教育的,父母只有接受批評和承認錯誤的份兒,直至他爺爺聞訊從鄰村趕來用老革命的身份為父母擔保,這件事情才算完。而后,此事一直留在了他童年的記憶深處。
后來劉韻奇10歲的時候又接著念小學,那時候19歲初中畢業也很常見。那會兒的暑假可不比現在,在農村感覺地里的農活一年也干不完。假期不是幫家里鋤玉米地就是給豬割草,玩的時間很少,但也有忙里偷閑的時候,和小伙伴們一起給豬割完草,在野地里撒歡兒、打土仗……那時候的男孩子都很能害,搭人梯爬到樹上掏鳥窩,在懸崖邊摘木瓜……還有偷西瓜時被抓住,偷家里一毛錢和幾個小伙伴跑二十里地去城里買好吃的,那時候一毛錢能買好多東西……
眨眼間,60后的人都過了大半輩子,小時候的一毛錢現在已經啥也買不了了,但是童年的記憶始終深深地留在他們心里。(記者 郝海軍)
80后 坐電梯嘗新鮮
轉眼間,80后已經到了為人父為人母的年齡,在暑假到來之際,這些還年輕的父母們,已經開始給自己的孩子張羅著暑假計劃:補習班、特長班、藝術班,各種各樣的班,讓人眼花繚亂;夏令營、避暑游、出國游,各式各樣的旅游,讓人應接不暇。不少80后的人看著現在孩子們的暑假生活,不免想起了自己曾經瘋狂且單純的暑假。
家住鼓樓西街的白先生暑假記憶中,最難以忘記的就是紅白機。“我們小時候還沒有電腦,一到暑假,玩的最多的就是紅白機。說起紅白機,現在很多孩子都不知道是什么東西,其實就是一個可以通過電視玩的游戲機,有《魂斗羅》、《超級瑪麗》等游戲項目,游戲非常簡單,遠沒有現在的網絡游戲好玩,但那時候卻是我們最奢侈的暑假游戲。”白先生說,他保留著一臺紅白機,很多年沒有玩了,現在的電腦游戲那么普遍,也沒有孩子愿意玩了。
80后的暑假生活,在90后、00后眼中,是單純的、簡單的、索然無味的。然而,在80后眼中,90后、00后的暑假生活,雖然豐富多彩,卻沒有了那種純粹的快樂。家住財神樓北街的楊先生說,他小時候住在霍州市中國銀行附近,當時這家銀行剛剛安裝了全霍州唯一的電梯。暑假,他和附近的孩子們每天都會跑到銀行里坐電梯玩。
“那是我第一次坐電梯,感覺特別刺激,不停地上上下下,保安一開始不管我們,后來看我們玩得太瘋,就攆我們、嚇唬我們,還騙人說,電梯要充電,不能玩了。”楊先生說,一部電梯就讓他們的暑假快樂無比,這份單純的快樂,現在的孩子們是無法體會的。
80后的暑假生活中,補習班、特長班漸漸出現,很多孩子開始犧牲假期,進補習班學習,不過那時候的補習班還不像現在這么全面,只有一些學習不好的孩子,才會有那樣的待遇。楊先生說,后來,大規模的補習班慢慢出現在了80后的暑假中,再后來,特長班也漸漸出現,大人看著孩子玩得太野,就讓他們進補習班學習,暑假生活也漸漸沒有了當初的瘋狂。(記者 楊全)
90后 輔導班間穿梭
1995年出生的張楠,是獨生子,被捧在手心長大,父母都是個體經營者,家境殷實,個人理想是考上國防科技大學。
7月9日,記者在一家網吧見到了張楠。網吧里充斥著各種游戲的聲音,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張楠不是在玩游戲,而是當網管。原來,他今年參加了高考,考了578分,成績還不錯,為了體驗生活,就在網上進了一批貨,每天晚上在五一西路擺夜市,白天到一家網吧打工,高中時代的最后一個暑假就這樣充實而忙碌。
90后正趕上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特長班興起,快樂的暑期生活被各式各樣的輔導班塞滿。
“上午英語和數學,下午語文,每天的時間都被安排得滿滿的。”由于父母都在做買賣,暑假沒有人照看他,只得把他送到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里打發時間。提起暑假生活,張楠念叨最多的就是,上學累但是暑假更苦。”他說,兒時的暑假有上不完的補習班和輔導班,本來上學還不算什么,但是一想到本來應該休息、快樂玩耍的暑假還要上課,就更苦悶了。
然而暑假對他來說也不僅僅是痛苦,當然也有快樂的時光,2007年參加的一次暑假活動,讓他改變了對學習的態度,有了更大的學習動力,對自己的未來有了奮斗目標。那年,他參加了去北京的夏令營,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參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學府,這些大學校園優美的環境和深厚的文化積淀讓人震撼,他暗自發誓一定要考上一所好大學,將來能有一番成就,為此他從夏令營回來后,就把在大學校園里拍攝的照片貼在床頭的夢想板上,希望有一天能夢想成真。
“大家都說我們90后懶惰、嬌氣,但我要說,90后也是有夢想的一代,我們遲早要挑起起社會的大梁。”采訪最后,張楠突然說了這樣一句話,讓記者有了深深的感觸,當年的80后也被人稱為是垮掉的一代,然而現如今的80后正逐漸成為社會各個階層的中堅力量,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的夢想,經過努力終究會成為現實。(記者 蘇亞兵)
00后 玩網游很癡迷
學生時代,最期盼的就是放假,尤其是暑假。隨著現代社會網絡信息的普及,作為00后的小學生來說,暑假生活不再是相約幾個玩伴一起東奔西跑,而是一心撲在電腦、手機上玩游戲,這讓父母十分頭疼。
今年剛剛過了12歲生日的陽陽,家住鼓樓北某小區,平時學習成績還不錯,但是非常貪玩,尤其喜歡網絡游戲。暑假,除了要完成暑假作業外,父母還為他報了英語和作文補習班。“現在許多孩子都在上補習班,為了自己的孩子不落后于別的孩子,我為他報補習班,這樣也可以減少他貪玩的時間。”陽陽的媽媽劉女士說。
“讓我欣慰的是孩子學習成績還不錯。”劉女士說,陽陽4歲的時候,為了開發孩子的智力,我讓他接觸了電腦,每天玩一小會兒,那時候聽話,說不讓他玩就不玩了。5歲時,紅警》游戲他已經玩得非常流暢,說實在,當時我還比較驕傲。孩子上小學后,我只讓他放假的時候玩,但是平時他會偷偷拿上我手機玩里面的游戲,每次被我發現后才會很不情愿地放下手機。”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現在長大了,不再那么聽話,學會了討價還價,放暑假后劉女士同樣給陽陽規定,每周只能玩兩次,每次半個小時,但是陽陽會以種種借口和理由,來增加玩游戲的時間、次數。為了防止陽陽自己開電腦玩游戲,劉女士不得不給電腦設置密碼。“每當玩夠半小時后我會叫他,讓他去外面玩,叫半天他都不出來,我進去拉他,他叫著說這局馬上就打完了。有時候我生氣了就直接把電源關掉,他才極不情愿地離開電腦,出去找小區里的朋友玩。”劉女士無奈地說,他們在一起經常談論游戲,什么《穿越火線》的這槍那槍,英雄聯盟》的這人厲害那人的技能什么的,她聽的都是云里霧里的。
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其實不應該讓孩子那么早接觸電腦,現在劉女士確實有點后悔了。陽陽的父親李先生說:“為了不讓陽陽迷戀游戲,我和他媽媽經常帶他去古城公園、九州廣場等場所玩,這樣可以減少他對電腦的接觸,分散他對游戲的注意力。”
(記者 田志華)
責任編輯:邱睿
上一篇: 一個老人的文學激情
下一篇: 誰在攪亂入學招生的迷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