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劉超)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截至6月底,我市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0.4%,改善率在全省11市排名第一。市區優良天數增加到103天,同比增加33天,改善率在全省11市排名第一。綜合指數以6.26的成績,近5年來首次超過太原市,退出全省倒一,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今年以來,全市上下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大打藍天保衛戰,緊盯各項指標,以問題為導向,以措施為抓手,以執法為保障,以日保月,以月保年,環境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明顯增強。
持續向結構性污染開刀,精準治“企”。我市壯士斷腕謀新生,科學壓減焦化產能,制定《臨汾市焦化行業壓減過剩產能暨焦化行業統籌布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明確今年580萬噸焦化產能壓減企業名單及對應政策,目前涉及的7個縣(市、區)均已制定具體工作方案,正在按要求推進。規范煤炭洗選產業發展,目前,縣級已完成洗選煤企業認定工作,市級已制定公示方案,隨后將開展公示工作。調整磚瓦企業布局,對“一城三區”磚瓦企業進行了全面的摸底排查,襄汾、堯都區、洪洞縣均已擬定淘汰關閉企業。推進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全市13家在產的鋼鐵企業有組織環節全部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持續排查整治“散亂污”,針對全市范圍內的“散亂污”企業,再次進行全面排查,對列入清單中未完成整改任務和新發現企業,正在加緊整治當中。實施重點指標治理,制定夏秋季臭氧污染管控方案,聘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編制印發了臨汾市2020年生活源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各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推動傳統產業集群升級改造,今年我市確定了4個縣(襄汾、洪洞、蒲縣、古縣)7個產業集群升級改造,均已制定整治方案,正在實施分類治理。
加強散煤清潔化替代,精準治“煤”。我市搶抓施工“黃金期”,大力實施清潔取暖改造。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已完成改造4.84萬戶574.67萬平方米。同時,我市還拿出1億元的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用于全市煤改氣用戶使用費用補貼和優質煤供應補貼。開展散煤專項整治,各縣(市、區)公示潔凈煤供應點124個(其中31個為臨時配送點),從去年采暖季結束到今年6月,入戶排查39440次,收繳、置換散煤和劣質煤0.37萬噸、煤球1650塊、燃煤設施2.75萬臺。推進鍋爐整治,全市核查整治鍋爐總數為765臺,現已完成整治513臺。
大力推動運輸結構綠色化,精準治“車”。我市加快推進“公轉鐵”,對2000萬噸公轉鐵運輸增量任務進行了分解,全市13家重點煤礦企業、11家大型工礦企業、4家燃煤電廠均制定“一企一策”“公轉鐵”方案。淘汰置換老舊車、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中型和重型柴油貨車方面,已明確了淘汰車輛排放標準、摸清了底數、制定了方案;出租車實現純電動化方面,今年需提前更新的1640輛,已累計更新1533輛。優化城管用車,今年除省里配送的2輛電動濕掃車外,我市擬采購的3輛新能源洗掃車、2輛新能源小型清洗車已進入公開招標程序。強化機動車環保排放監管,已在重要物流通道建成5處遙感監測點,重點工業企業門禁系統建設完成125家。同時,強化對非道路移動機械監督檢查,現已檢查1733臺,其中不達標的144臺已全部清場。加強車用油品質量監管,開展了成品油市場專項整治行動,截至目前,共查處違法加油站7個,其他違規加油站18個,打擊取締黑加油站點10個,黑加油車4輛。抽檢汽油322批次、柴油214批次、車用尿素59批次,累計查處不合格油品案件20起,案值30.3萬元,罰沒款44.1萬元。
加大源頭治理,精準治“塵”。我市大力實施國土綠化,目前堯都區西山歷史遺留礦山58個圖斑的治理工程已簽訂施工合同,施工機械設備已進入場地,正在修整道路;10座有證礦山,均已按照整治實施方案開工治理;其余各企業正繼續推進采場邊坡治理、廢渣清理和遮蓋防塵網等工作,目前已完成總工作量的52%;開展道路環境綜合整治,堯都區、洪洞縣、襄汾縣三縣區境內3條國道和3條省道,需硬化平交道口和門店場地682處,已完成601處;保持城市清潔,市區機掃率達到了77%,市區生活垃圾做到了日產日清、無積存垃圾。整治露天礦山揚塵,列入全市臺賬管理的共609座,目前已開工356座礦山治理項目,完工86座。其中歷史遺留礦山319座,開工137座,完工66座;有證礦山290座,開工219座,完工20座。加強城市降塵治理,對市區22家渣土運輸企業241輛渣土車實現了渣土運輸管理全過程、全監控、全覆蓋;建筑工地在嚴格落實“六個百分百”的基礎上,制定了一城三區房屋建筑、市政工程、拆除工程三個揚塵治理標準,同時要求施工現場做到“十個必須”和“六個禁止”。推動所有的施工項目安裝視頻監控及在線監測,除永和縣以外,其余縣(市、區)均已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