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隰縣堅持“科學規劃、整合資源、招商引資、強勢推進”和“現有企業抓提效、在建項目抓投產、意向項目抓落地”的原則,大力實施工業興縣工程,通過引進大老板、進駐大企業、實施大項目,提高工業經濟總量,不斷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工業強,競爭力強;工業強,財政力強;工業強,“實力隰縣”才有基礎、“活力隰縣”才有保障、“幸福隰縣”才有依托。只有大力發展工業,隰縣才能實現協調發展、和諧跨越。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該縣縣委、縣政府在立足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審時度勢、果斷決策,通過引進項目資金,整合開發本縣的煤炭、煤層氣、白云巖、石英砂巖、花崗巖等礦產資源,努力形成大項目頂天立地、小項目鋪天蓋地的喜人局面。
在建設新隰縣的偉大進程中,該縣一直把工業興縣戰略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全力挖掘工業后發優勢,取得了好的成效,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兩位數增長,經濟社會發展指數在全省由2006年的116名提升到2010年的87名,前移了29名。擱置7年之久的原梁家河煤礦經山西焦煤汾西礦業集團兼并重組后,2011年基建工程完成投資2億元,今年即將復工投產;多年不景氣的午城酒廠成功改制后,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年產量達1000噸、實現產值近億元,“新三春液”、“清雅三春”等系列產品市場前景喜人;臨紫錳鐵合金廠點火生產;龍灣水泥與冀東水泥、天立環保和天津化工廠3家國內知名大型企業初步達成框架性協議,組建隰縣黃土工業循環經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老企業起死回生、生機勃勃,新企業層出不窮、風生水起,一筆筆濃墨重彩的畫卷展示出工業項目建設給隰縣帶來的生機和希望。
步入“十二五”,隰縣提出到“十二五”期末要實現財政收入“保二爭三”的目標,就是要在2010年5500萬元的基礎上,到2015年確保達到2個億、力爭達到3個億。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二年,也是財政收入的第一個“翻番年”。經濟能否快速增長,財政收入能否順利翻番,關鍵看工業能否提速提效。為此,該縣深入開展“工業提效年”活動,為財政翻番提供有力支撐,鏗鏘奏響加速新隰縣建設、加速隰縣崛起、實現全面振興的序曲。
工業園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有效載體,是實施工業興縣的陣地。為了使全縣工業經濟發展上規模、上水平,我縣以資源優勢、交通優勢為依托,緊緊抓住“午城食品工業園區、黃土新型工業循環經濟園區和下李新型工業園區”三大工業園區建設不放松,按照“抓工業就要抓園區,抓園區就要抓規劃”的思路,編規劃、建園區、引資金、上項目,大力發展現代新型工業,增強工業經濟對縣域經濟的支撐作用。
為打造工業興縣的強大引擎,該縣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招商方式,整合招商資源,強化項目策劃,統籌解決好項目建設中用地、用水、用電和資金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切實保障企業項目建設和生產經營的順利進行。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鼓勵民營經濟以兼并、收購的方式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放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優先鼓勵投資者投資開發能源產業、材料工業、資源開發、高新技術產業等,使民營經濟成為縣域經濟增長的支柱;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堅持把對外開放、招商引資作為振興工業、加快發展的根本舉措,引進大老板、大項目、大資金,著力解決企業啟動難、推進慢的問題;通過優化發展環境,精簡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切實為企業創造寬松優越的生產經營和投資環境;通過傾力幫扶,著力解決企業的實際困難和后顧之憂,在土地、環評、稅收等方面給予最大限度的優惠,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同時,搭建起銀企合作平臺,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工業為隰縣經濟跨越發展賦予了持久的生命力。工業興縣的勁風推舉發展的春潮恢宏奔涌,正猶如一個高速行駛的車頭,拉動著縣域經濟這駕大車,疾馳在全面振興的高速路上。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工業大發展優美旋律的伴奏下,隰州大地一定會奏響跨越發展的華美樂章。(通訊員 梁云云 張瑞強 馬樂)
【責任編輯: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