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父親教育兒子珍惜食物的視頻在網上火了。視頻顯示,在一家自助餐廳內,兒子不停地拿食物,發現吃不完時,趁著父親不注意將食物倒進了垃圾桶內。父親發現后,將食物從垃圾桶內拿出來吃了起來。孩子急了,攔著父親,哭著說道:“爸爸,我知道錯了,再也不浪費了……”這位父親用自己的行動教育了孩子,要珍惜糧食;而這個畫面也將永遠刻在孩子的腦海里,時刻提醒他拒絕浪費。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插秧如插針,瑣細亦良苦”“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典故、詩詞、家書,都告誡人們糧食來之不易,要勤儉節約,愛糧節糧。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各地大力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采取出臺相關文件、開展“光盤行動”等措施,大力整治浪費之風,杜絕“舌尖上的浪費”。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這就要求我們弘揚勤儉節約精神,自覺將節儉節約的理念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浪費可恥、節約為榮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米粒雖小,尤見禮義廉恥;節儉雖微,可助興國安邦。一些人認為,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沒有必要再過簡樸的苦日子了,餐桌上的浪費更是不值一提。這是對勤儉節約的誤解,也是對美好生活的誤讀。勤儉節約不是省錢,更不是小氣,而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價值觀、一種文明意識。
在制止浪費行為、培養節約習慣方面,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父母應該以身作則,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從提醒自己和孩子“碗里飯菜都要吃干凈”,落實“光盤行動”,到杜絕過度包裝,再到節水、節電、節氣等,以一言一行約束自己、影響孩子。同時,將勤儉節約融入家風教育,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飲食、生活習慣。
拒絕“舌尖上的浪費”,既要從我做起,從每一個人做起,又要全社會共同行動、一起努力。餐飲企業要將勤儉節約理念融入日常工作,合理制定菜品容量,推行分餐制,積極打造“節儉”餐廳;消費者要摒棄陋習,踐行“光盤行動”“公筷公勺”,逐步養成“理性消費、按需點餐、剩菜打包”的良好習慣;市場監管部門要以機關食堂、餐飲企業等為重點,經常開展專項檢查,對發現浪費嚴重的,加大批評曝光力度,督促其落實“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弘揚勤儉節約精神,樹立節儉節約意識,讓“舌尖”節儉成為“心間”自覺。(王 鵬)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