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
——全面貫徹落實市“兩會”精神系列評論之二
本網評論員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時期最鮮明的旗幟,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剛剛閉幕的市“兩會”明確提出,要堅持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深化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結合起來,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內陸地區對外開放的新高地。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方略,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改革作出全面部署。2018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我市加快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攻堅之年。
過去,得益于改革開放,我市發展活力得以有效釋放;未來,要實現臨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依然要靠改革開放。這就要求我們緊緊把握改革開放這個“根”和“魂”,遵循頂層設計,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奮力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突破。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高質量發展。對于臨汾而言,就是要堅持把經濟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扎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嚴格執行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大力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充分發揮“臨汾市企業資金鏈應急周轉保障資金”的助企作用,穩定企業信貸規模,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健全完善企業稅費清單制度,落實好減輕實體經濟負擔的政策措施,切實降低企業運營成本。要堅持問題導向,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精準施策,補齊短板,進一步提高供給的精準性、有效性。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345”發展戰略和“12345”工作思路,堅持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深化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結合起來,踩準發展“痛點”,破解發展桎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以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提升發展“軟實力”。突出抓好設區升級工作,深化農業農村改革,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深化國企國資改革,深化市場、商事、財稅等領域改革。同時,要統籌推進金融體制、國有林場、集體林權制度配套、醫藥衛生體制、電力體制等改革。要以敢為人先的精神,努力在新時代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新征程上奮勇向前。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還需要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以全面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為目標,著力打造一個平臺,建設兩個港口,用好四條通道,創新五個招商。堅持以商招商、以鏈招商、以區招商、以情招商、以縣招商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過去砥礪奮進、改革開放發展實踐的經驗總結,也是未來解決“新矛盾”、開啟“新征程”的必由之路。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無論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改革”這個答案永遠不會讓人失望。我們要以改革激發新的動力,以開放打開新的局面,勇于啃硬骨頭,敢于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以更實的舉措、更大的力度、更加包容的姿態,推動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為高質量發展積蓄能量、開拓空間。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