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各級政府環境改善作為一項重要工作,進行了集中整治,縣城衛生大大改觀,所到之處,路面整潔了,小廣告清理了,秩序文明了。但在個別農村,公共衛生卻不盡如人意:污水沿街流、塑料袋四處飛、垃圾路邊倒,破磚爛瓦、腐爛菜葉堆積如山,不僅破壞了優美的自然環境,還給農民的身心健康帶來損害,更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形象。
當前農村環境衛生差,原因有三:一是村民的文明環保意識低。一些人認為村里的垃圾多少年來一直就是這么處理的,也沒有發生過什么問題,再說了農村地廣人稀,即使有些污染也不甚要緊。二是“兩委”干部重視程度不夠。他們認為發展農村經濟,找項目、建企業、引資金是頭等大事,哪有多余的精力去搞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三是資金投入不足。上級補助資金少,村集體普遍缺乏收入,經濟拮據,實力有限,導致農村垃圾的收集、清運、填埋等基礎設施長期滯后,形成了一些村莊垃圾無人管的不良現象。
農村環境衛生是涉及廣大村民身心健康的一件大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廣大農民群眾希望各級政府在“創衛”工作中,能把農村作為重點,堅持“城鄉并舉、以城帶鄉”的原則,扶持農村衛生工作,使農村和縣城一樣干凈漂亮。為此,筆者建議從三個方面入手,加強農村衛生建設。一是加強宣傳。培養農民社會文明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農村是我家,美麗靠大家”,人人要愛護農村環境,養成講文明、講衛生,愛環境、愛美化的好思想和好習慣。二是狠抓硬件建設。各村要建一個垃圾填埋坑和若干固定垃圾池;鄉鎮要為農村配備垃圾清運車,破解衛生難題。三是建章立制,形成制度化管理。制定鄉規民約,簽訂農村環境衛生責任狀,規范和約束村民的衛生行為。縣、鄉、村層層建章立制,分工劃片,明確職責,并定期開展檢查和評比活動。只有這樣,才能打造一個宜居宜業、環境優美的新農村。 張俊玲
責任編輯:柏東麗
上一篇: 不可小覷的空餉腐敗
下一篇: 將獻血與中考掛鉤受損的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