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街頭巷尾,“殘疾”的老人、“雙親病故”的學生、“丟了身份證”的尋親者……屢見不鮮的行乞人總能引來路人的同情,正是由于路人“泛濫”的愛心,才讓這些行乞者有不菲的收入。然而,一篇《揭秘正常人如何瞬間變“殘”乞丐換裝“變癱”只需45秒》的報道讓眾多“愛心人士”的心涼了一大截。
“一乞丐上身赤裸,下身捆著膠皮墊,僅靠單手支撐,貼地艱難爬行著。乞丐痛苦地用手撐起上身,先艱難的將身體往前挪動幾公分后,又吃力地將面前簡陋的四輪木板往前拱了一下。木板上放著鐵皮盒與錄音機,喇叭里,催人淚下的音樂正在大分貝地播放著。”看到這樣的“慘狀”,不少人都會伸出援手,用自己的一份愛心,給他們生存的希望。所以,才會有“不到半小時,裝錢的鐵盒逐漸被好心市民施舍的零鈔鋪滿。”如果是真殘,那么市民的好心也沒有白費。“突然彎腰打開背包,抽出一個四輪板車。他一屁股坐在路邊,迅速脫掉身上原本干凈的衣物,從包內掏出滿是補丁的破舊褲子熟練地換上。隨后,他將兩個橡膠做成的黑色鞋套,麻利的穿在了自己的腳上,并迅速將鐵皮盒、錄音機放在面前的木板上,悲傷的音樂響起………”這樣視頻出現在好心的市民面前時,他們只能用沉默來表達內心的憤怒。原本一兩元錢的小事也不值得生氣,可那“殘疾”的乞討者欺騙的卻是他們的愛心和真情。難怪會有好心人發出“他們殘疾的不是身體,是心”的感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乞丐一般都是喪失勞動能力、生活陷入絕境、不能自食其力的人,只有他們才有可能淪為這個地步。可現在卻有為數不少的四肢健全、年輕力壯并且智商還不低者也加入到這個行列,他們有勞動能力,并且能夠掌握人們的心理,分析“哪些人的心最善,最好騙”。用憤怒的好心人的話來說,其實這些人也應該算是殘疾,因為他們的心殘了,完全放棄尊嚴,好吃懶做,專門欺騙好心人。
助人為樂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許多人一直是這么做,并且教育孩子也這樣做的,可當他們的愛心頻頻被那些“心殘”者所欺騙時、當孩子知道他們那省下來的零花錢是被騙子騙走時,不知道他們還會不會一如既往地善良地“助人為樂”下去。真不敢想象連這樣的事情都出現了“誠信危機”的時候,還有什么能夠讓人相信?難道我們還要先經過嚴密地“偵察”,然后再決定是否“行善”嗎?相關部門的回答道出了他們工作的困難,但總不能因為困難就把這些問題推向社會吧?總不能讓善良的人們因為你們們“困難”就頻頻頻受騙吧真的希望這些相關部門能克服困難負起責任,給我們營造一個和諧誠信的環境,別再讓越來越多的“愛心”打水漂,別再讓善良的好心人受騙。(鄭軻)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問題水餃緣何沒了問題?
下一篇: 為霍州舊城改造喜獲八億元投資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