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的教師節,不但對教育先進縣及學校進行了表彰,還吹響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進軍號。會上著重指出,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作為義務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努力縮小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水平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校際之間差距,辦好每一所學校,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優質的教育,統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這說明,在教育教學質量總體提升的基礎上,市委、市政府已經把教育均衡擺在了重要位置上。
這其中,筆者著重關注了“中小學布局結構調整工程”這一重要內容。按照方便就學、統籌協調、穩步推進的原則,全市將逐步收縮農村學校,適度增加城鎮學校,有計劃、分步驟地擴大市區、城區中小學規模,新建和改擴建一批標準化農村寄宿制學校和城鎮中小學,逐步解決農村中小學規模小、質量不高和城區中小學數量不足、班額過大等問題。
政策無疑是好的,但是怎樣去實施,這的確是一篇大文章。
2009年年初全面啟動教育振興事業以來,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及廣大教育工作者,按照《決定》精神,克難攻堅,奮力拼搏,3年邁上3個大的臺階。全市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現代教育體系,保障了廣大群眾受教育的權利;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得到全面強化,臨汾一中、臨汾二中、臨開一中、侯馬一中等一批重點學校新校區建成投用,為打造精品名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學校標準化建設、示范高中建設在全省走在了前列。如今,最好的樓房在學校,最美的風景在校園”這的確不是一句空話。
但是,正應了那句話“過猶不及”,許多事情做起來要務實,如果過了,恐怕就誤入歧途了。近兩年,各縣都在建精品高中,某縣也新建了16軌制的高中,但是筆者卻在無形中發現,這個縣報考高中的初中畢業生人數不過千人以上,每年高中錄取的人數不過三四百人。也就是說,如果考上的人都上本縣高中,每軌按50人算的話,那么頂多只需要8軌,更何況還有生源外流現象,這就讓人怎么也想不通,上高中的不過屈屈三四百人,但新高中建16軌(三個年級共48個班)究竟是何用?莫非是搞師資培訓的?還是另有他圖?抑或炫耀政績?重視教育固然是好的,但決策是拍著腦袋想出來的,做事的方式方法是錯誤的,那么好事也能做成怨事(受群眾抱怨)。把學校建成美麗的花園,擺在那里卻不能發揮作用,這豈不是巨大的浪費?甚至某種程度還包含著對決策者的諷刺。
從臨汾近年來參加中考的人數來看,從2009年的7萬余人到2010年的6萬多人,再到今年的53214人,人數呈逐年下降趨勢。況且,按照相關政策,這其中將只有一半左右的考生升入普通高中,如果以前瞻的眼光來看,全市最多該建多少軌制的高中,這筆賬是否算清楚了?所以,各地在教育布局調整中,最好能研究一下學情,現在究竟有多少生源、生源分布及流動趨勢如何、各學校的學情怎樣。唯有科學地、務實地、審慎地調查研究,樹立全市教育整合一盤棋的思想,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這其中包括該建多大規模、軌制的學校,該撤并多少中小學校,學校建在哪里合適,還能批多少民辦學校?否則浪費著教育資源,不能夠物盡其用,還不如拿出來多多培訓教師,改善福利待遇,為老百姓做點好事。(郭璞)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