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臺灣食品業的“塑化劑”丑聞風波余音未了,以德國為首的歐洲大陸又因為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的愈演愈烈而格外鬧心。一時間,人心惶惶,談“菌”色變躲之不及,雖已是百般小心萬分謹慎,疫情的急劇蔓延依然處于失控的態勢——據最新數據顯示,出血性大腸桿菌疫情共造成36人死亡,其中35例出現在德國,1例出現在瑞典。
據科學家研究發現,此次肆虐德國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類型十分罕見,屬于一種嵌合體,包含了多種大腸桿菌的遺傳物質,同時攜帶多種耐抗生素的特異基因,致使抗生素治療在其面前根本是無能為力。
或許,正是由于我們多年來對于抗生素治療的過分依賴和過度使用,才釀成了今天這一不可收拾的局面。倘不是多年來同抗生素類藥物的持續拉鋸千錘百煉使然,大腸桿菌斷然不可能修煉到今天這般“百毒不侵”的登峰造極之地步。
科技發展的腳步可謂是日新月異,醫學的發達、通訊的便利、出行的多元……但凡是科學創新的碩果,無一例外都已滲透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然凡事有利有弊,未經理性思索通盤考慮而只是一味追求采擷投放的科技產業化路線,恰似一把雙刃劍,在給予我們極大方便的同時,也在暗中動搖重創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壤與根基。今日的我們在怡然坐享科技進步帶來的諸多便利和好處之余,亦在親歷和見證著環境的污染、水土的流失、耕地的銳減、極端天氣的頻繁光顧等種種切膚之痛。抗生素,這一有著20世紀最偉大發明之稱的藥物,在將千百萬被細菌感染的生命從死亡線上拉回的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鍛造出一個又一個具備極強耐藥性的“超級細菌”。而腸出血型大腸桿菌,不過是最新涌現的案例之一。遺憾的是,我們在面對后患無窮的“超級細菌”時,正變得越來越束手無策。
細菌兇猛。在曾經屢試不爽的抗生素兵敗如山倒之際,抑或我們還可以有更好的選擇?只是,嚴峻的現實不會留給我們太多思考的時間。在這一研究領域,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樣適用,而且是唯一的選擇。而現階段我們所能做的,當是防疫于未然筑牢防火墻,同時將疫情的蔓延控制到最小程度。
聊以自慰的是,目前我國尚未發現大腸桿菌的相關病例。當然,單單依靠民眾自發的防范措施,就想遠離久經考驗的大腸桿菌疫情并不現實。這就要求我們國家的食品安全部門對疫情給予足夠的重視,進而充分行使手中的公權力,加大監管檢查力度,鋪排檢疫天羅地網,拒“菌”于千里之外,為國民百姓真正把好“入口”安全的關隘。(王小庚)
【責任編輯: 邱睿】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