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中華文化的個性與特質,就在于審美天性。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打過一個漂亮的比喻,說在一架大瀑布的面前,美國人會說:“啊,用它來發電該有多好啊!”印度人會說:“啊,神的力量真偉大!”而中國人則會說:“啊,真美??!”
舉例來說,中國目前有36處世界遺產,其中文化和自然雙遺產有五處之多。自然景色最優美的地方,同時又是文化遺產最豐富的地方,這正是要歸功于中國人的審美天性。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和帝王顯貴們就愛游歷山川,吟詩作賦,酬唱應答,用刻石的辦法留在峭壁之上,以至后人登山而上,會像逛博物館一樣,大飽眼福。
這一點和許多國家純自然的景觀是大不相同的。很多國家把荒野、莽原、森林、濕地開辟成自然保護區或者公園,除了一些道路,一般不做開發。中國更傾向于在保持天然美麗的同時,把人的贊美和各種藝術形式加進去,形成“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樣的由審美天性帶來的“天人合一”境界,還集中體現在中國的園林。無山要用石頭在平地造一座,石頭要漂亮,有造型,比如太湖石;無水則要挖一個人工湖,要有土坡,岸要漸伸至水中,岸邊長滿蘆葦柳樹,完全模仿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文化這種審美天性,在器物上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發揮,以至于讓它們由實用品成了工藝品、藝術品,甚至成為了整個中國的代名詞。
比如,中國的瓷器走遍世界,成為各國貴族和收藏家的追逐對象;中國的古典家具,選材上乘,設計優美,做工精細,包含多種多樣的中華文化元素,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深入細致的研究;等等。
中國人的審美天性讓瓷器、文字、圖章、家具這些純粹實用物變成高級藝術品的同時,也導致了很多在外國人看來古怪有趣的事情發生。比如,宋朝的徽宗,治國昏庸無能,卻是大美術家、大書法家;清朝的雍正,居然在皇宮里自制家具瓷器;清朝的乾隆自己設計園林,到處題詩。文化的個性與感染力,若放在一個具有審美天性的民族大背景下,其深厚韻味很值得探究。(人民日報 舒乙 原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 北京文史研究館館員 本報記者趙梓斌根據舒乙做客“人民講堂”時演講內容整理)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除了上網,給未成年人更多選擇
下一篇: 季羨林舊居被盜,文化保護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