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深受一系列深刻復雜的矛盾困擾。俄羅斯政府必須迅速作出反應,包括蓋達爾在內的一些人確信要以最堅決的方式和最短的進程完成社會轉軌,確保改革不可逆轉,并縮短改革陣痛期。1992年的俄羅斯再次證明:在各種危機累加迸發之時,“激進”往往成為最容易的選擇。
葉利欽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一群醫生圍在奄奄一息的病人面前,就醫療方案爭論不休,蓋達爾團隊以一種決然的態度站在了手術臺上,拿起了手術刀。這批年輕的經濟學家接受了貨幣主義學派的理論,試圖采用曾經在南美成功、并已在先期改革的東歐國家初見成效的“休克療法”作為手術的第一刀。其出發點是要通過放開物價、緊縮財政和銀根,控制社會總需求,首先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再以改革了的價格體系刺激生產、恢復經濟。
然而,俄羅斯的實際情況沒有按照計劃制定者的愿望發展,形勢反而進一步惡化。經濟危機、財政危機、生產危機、貨幣危機和社會政治危機相互交織,更加深重。“休克療法”飽受責難。究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首先,“休克療法”本是短期性、用于治療通貨膨脹的經濟改革方案,卻被希望“畢其功于一役”的執政者賦予促進社會轉型的“重任”,被推廣到政治制度、行政體制、產權制度、生產方式、社會保障等廣泛領域。就在價格放開尚未見效果之時,政府又一古腦地推行了企業私有化、貿易自由化、金融開放化等經濟全面變革的政策,試圖一夜間跨入市場經濟。這導致了經濟全面“被休克”,局面更加混亂。紙面上有步驟的“休克療法”在實際操作中亂了章法、變了形,承擔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其次,“休克療法”是在激烈的權力、利益爭奪中實行的。而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經濟往往成為政治的“人質”。“休克療法”從一開始就遇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掣肘,特別是議會和各種利益集團的強烈反對,蓋達爾擔任總理的提名也因此數次被議會否決。在這種背景下,政府一方面如履薄冰地推行原計劃,另一方面又在實際工作中向反對者讓步。“緊縮”在運行不到半年后就被迫放松,一系列措施和計劃也因此失去效果。
第三,在國民經濟中扮演主角的軍工、能源、運輸、通訊等行業的壟斷地位沒有被徹底打破,并繼續與相關政府部門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由于缺乏競爭,“休克療法”所依據的價格杠桿原理無法刺激出壟斷企業對市場的回應,它們可以無需通過提高生產效率、調整產品結構和經營機制等就得以生存。
“休克療法”在俄羅斯的失敗,是試圖在社會轉型中實行“大躍進”理想的失敗,是書面的學術理論在復雜的社會實際面前的失敗。正因為此,蓋達爾的改革注定成為一個時代的悲劇。(人民日報 姜毅)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
上一篇: “中國速度”還能保持多久?
下一篇: 管理層智商難道只夠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