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因適于機械耕作、生產環節簡單,小麥、棉花等大田作物生產托管已在全國各地方興未艾。但蘋果等經濟作物因技術復雜、管理環節多、基礎條件差異而難以推廣。近年來,吉縣經過深入市場調研和產業分析,摸索出了“家政式”蘋果全生產鏈托管模式,實現了多方共贏。今年,吉縣因地制宜、因戶施策、因園簽約,8000余畝果園實現了“家政式”托管,一支支果樹修剪、噴藥、施肥等專業隊伍活躍在鄉間果園。
破 題
吉縣是全國蘋果優生區,經過歷屆縣委、縣政府30余年的持續接力,蘋果種植面積已達28萬畝,年產22萬噸,產值10億余元,出口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成為9.5萬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支柱產業。吉縣被農業農村部評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但令各大蘋果營銷企業煩惱的是,每戶生產的蘋果品質不穩定,難以達到進出口和高端市場的訂單質量標準。吉縣蘋果產業發展協會會長楊朝輝介紹:“隨著國內外市場的發展變化,對蘋果的質量把控度和標準一致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由于蘋果是勞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難以通過流轉、承包等手段進行規模性經營,仍呈果農千家萬戶小規模分散經營狀態。雖然吉縣蘋果已打入了美國、澳大利亞等高端市場,但由于達標的商品果難以大規模組織收購,雖有大量訂單而不敢接單。”
果農也有自己的煩惱。成天和果農打交道的東城鄉果樹技術員葛成穩說:“因農村年輕人流失,果園經營者勞動力減弱而造成的果農‘干不了’,因自然災害頻發,收入連年減少,生產投入不足而造成果農‘干不成’,因技術缺乏,管理手段落后而造成果農‘干不好’等問題也日益凸顯。”果農“不會干、不愿干、無力干”成為制約吉縣蘋果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如何化解果農痛點、市場堵點、政府難點?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經過調研分析,認為吉縣蘋果要在高端市場擁有暢通的渠道,必須有穩定的果品質量標準保障,而只有從蘋果種植環節發力,形成某種形式的規模經營,實現農業工業化流程控制,才能在吉縣蘋果供給側實現提質增量,在消費側進行品牌培育。吉縣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把生產性托管放置在蘋果產業化重要位置、全鏈條重要節點來抓,提出了“家政式”蘋果全生產鏈托管的新思路。
聚 力
如何通過托管平臺把各方利益都聚合起來,縣政府支持山西壺口有機公司、吉縣鴻林果業合作社等企業進行嘗試,形成“五方聯手建體系,目標管理下訂單、六統六降優服務、全程參與強監督”的蘋果生產托管“吉縣模式”。
五方聯手建體系。山西壺口有機農業公司是一家致力于蘋果產業開發的省級農業龍頭公司,承擔著農業農村部有機旱作農業開發試驗項目,在吉縣果農中擁有良好的口碑和影響力。該公司牽頭整合縣域內具有一定實力的農機、植保專業合作社,農資經銷商組建“吉縣蘋果產業社會化服務聯合體”。縣農業農村局、果業中心等政府部門,在政策引導、培訓指導等方面全力推動,并對托管生產環節質量和效果進行把控和監督;鄉村兩級基層組織廣泛宣傳發動,從中牽線搭橋,并對可能產生的糾紛進行提前預警和協調化解;金融保險機構專門就果樹生產托管開發金融產品“利農寶”,保險機構利用省級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縣項目,為托管果園辦理了自然災害保險,從而形成“龍頭公司牽頭主導、政府部門監督指導、鄉村基層組織協調推動、金融保險機構保障支持、果農積極參與”的生產托管工作體系。
目標管理下訂單。蘋果生產需要多道環節,他們把這些流程拆分為29個工序,按照一戶一方案、一園一合同的原則,對施肥、打藥、鋤草、修剪等果農“干不了、干不成、干不好”的主要生產環節實施生產托管;對疏花疏果、套袋卸袋、采摘入庫等工序,根據每年不同時期物候條件,以技術托管的方式,給予生產指導。山西壺口有機公司技術總監王秀軍說:“在托管協議簽訂前,公司組織專家技術團隊、果農逐片區、逐果園、逐品種樹開展生產現狀分析和評估,對托管片區因地制宜制定市場預期目標和產品質量把控技術措施,因園而異制定三年生產管理目標和每年生產管理計劃,因樹施策制定當年水肥和植保方案。”這樣明確生產托管的長短期目標、服務內容和程序、采取的措施和辦法、履行的權利和義務、保證的質量和成效,讓果農明白“消費”、清楚“受益”、放心“下訂單”。
六統六降優服務。在具體的托管服務上,壺口有機農業公司整合縣域內優勢資源,通過蘋果生產鏈全程托管,實現了“六統一六降低”。一是統一技術標準,降低技術誤差。以縣政府聘請的專家庫專家為依托,組建了8個技術服務隊,按照蘋果生產周期組織標準化生產,有效降低了執行技術標準的誤差。二是統一物資供應,降低農資成本。組建的社會化服務聯合體直接對接農藥、化肥、果袋等生產廠家,減少中間環節,變“零售價”為“團購價”,直接配送到果園,降低農資成本10%—15%。三是統一勞動作業,降低勞動強度。組建專業技術、機械操作和修剪、疏果、套袋、采摘等服務隊伍,進行規范的操作技能培訓,分區域按周期開展打藥、施肥、割草、修剪等生產作業,在降低生產作業成本的同時,也降低了勞動強度。四是統一信息服務,降低追溯成本。企業建立了吉縣智慧生態蘋果產業鏈,采集覆蓋各個托管片區的土壤、大氣、水分等技術數據指標。同時,建立托管戶全流程信息系統,將“托管果園”生產過程中農業物資的購置和使用信息,果品的采摘、分級及銷售信息等記錄備案,建立了質量追溯機制,降低了信息追溯成本。五是統一資金服務,降低違約風險。公司與吉縣農商行合作,以較低的利率為托管果農提供貸款服務,采購物資、銷售蘋果都用信貸卡即時辦理,不但提高了資金的流轉效率,還降低了違約風險。六是統一果品銷售,降低推銷成本。將參與“果園托管”所生產的蘋果集中保底收購,進行分級包裝,冷鏈配置,對接國內外大型優質訂單,提高品牌溢價,降低果農推銷成本。
全程參與強監督。壺口有機農業公司在生產托管實施中,在接受政府部門項目監管的同時,明確約定與托管戶對等的責、權、利,每個生產環節托管作業的完成質量均須由托管戶驗收后,簽字確認。同樣,實施技術托管的環節,在技術人員指導下,果農自行完成后,也需由公司驗收確認。這樣,雙方平等制約相互監督,形成了生產托管運行內部監督長效機制。特別是根據片區生產需要,組建了8支技術服務隊,8支機械服務隊,8支勞務服務隊,吸納有勞動能力的托管果農加入,使果農由產業農民變為產業工人,獲得勞務收益,并在勞動中提高生產技能。生產過程的全程參與,施的什么肥,打的什么藥,價格是多少,計了多少工等情況,果農一目了然、清楚,全程監督。
共 贏
“經過果園生產托管探索、實踐和推廣,吉縣蘋果產業‘家政式’生產托管模式符合多年經濟作物管理特點,迎合果農生產托管需求,實現了政府、企業、實體、果農多方共贏。”省吉縣果業服務中心丁宏說。
政府實現了產業目標。吉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強曉輝介紹,蘋果是吉縣農業支柱產業,關系到脫貧成效鞏固和鄉村振興。縣委、縣政府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蘋果產業的提質升級,推行規模化、標準化管理。而托管這一模式為縣委、縣政府實現產業發展目標開辟了現實途徑。
企業夯實了發展基礎。從事蘋果出口的吉縣超正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丁振榮信心滿滿:“實施生產托管,重要的是農戶果園成為我們企業的第一車間,企業可以從源頭獲得第一手成規模的高標準蘋果產品供給,為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奠定了基礎,我對今年蘋果出口充滿信心。”同時,與生產托管相關的上下游產品和服務也形成了鏈式體系,帶動了更多區域性、行業性要素主體的機會分享。
果農增加了收益保障。截至目前,全縣果園托管面積達到了8000余畝。東城鄉溝東村陳武裝去年30畝果園被壺口有機農業公司托管,他介紹:“以前,我自己找人鋤草每畝地需50元,托管后,采用農業機械化,每畝地只需20元。并按照托管協議,保障果農每畝盛果期果園畝純收入不低于2000元,少于收益標的企業補齊,我們也吃了定心丸。”通過對參加生產托管農戶的調查,每畝果園投資物資成本和作業成本直接節約310元,托管后每畝商品果可增加收益達300元左右。經過一減一增,果農每畝增效在610元左右。
吉縣“果園生產托管”在不改變果農現有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前提下,實現了蘋果園的技術標準化、適度規模化生產和經營,不僅有利于吉縣蘋果的品牌建設,還大大加速了蘋果產業產供銷一體化的發展進程。同時在托管的果園中,覆蓋建檔立卡戶374戶2000余畝,形成了扶貧帶貧成效明顯的新型產業扶貧模式。(王彥章 胡安嬌)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