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春賞桃花滿江,夏聽旱天雷鳴,秋觸晴空撒雨,冬看十里冰河……
寬闊平坦的景區道路,整齊劃一的門店牌匾,街道兩側的花紅柳綠……
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宣傳營銷卓有成效,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門票收入連年攀升……
沒錯,這就是壺口。如今的壺口景區每年游客接待量在百萬人次以上,年收入接近一億元,走出了一條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機結合的綠色生態發展之路,生動詮釋了“把黃河打造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時代內涵。
勇于拼搏 壺口旅游品牌越叫越響
咬定青山不放松,敢教日月換新天。一代又一代的壺口人就是靠這種強大的精神支撐久久為功、接續奮斗。在20世紀90年代初,偌大的景區滿目荒蕪,看不到幾絲綠色。景區不通水、不通電,通往景區的舊309國道還是砂石路,乘車從縣城到景區需要將近兩個小時。滿景區沒有幾座建筑,不要說給游客提供住宿餐飲的場所,就是景區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無法得到基本滿足。景區基礎設施近乎為零,游客也是少之又少。直到1997年柯受良和1999年“黃河娃”朱朝輝兩次飛躍黃河,壺口景區才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走出山西,走向世界。
近年來,壺口景區通過拆除景區違建、規范廣告牌匾、拓寬景區街道、改造街道管網,以及修建污水處理廠等一系列措施,著力補齊短板,促進景區發展。相比二十年前,景區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寬、線暗、街靚、花紅柳綠、鳥語花香”,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十大最美瀑布”等成為壺口景區的代名詞,而景區游客接待量也從原來的幾萬人發展到現在的160多萬人次,門票收入由最初的10萬元左右遞增到現在的近億元,成為全省、全市黃河旅游板塊中舉足輕重的龍頭景區。
轉換思路 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壺口瀑布,是全市乃至全省的一張旅游王牌。按照“龍頭帶動、形成循環,文旅融合、拓展業態,全域發展、創出品牌”的工作思路,壺口景區將旅游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在實現旅游人數和收入連年攀升的同時,體制機制改革也取得新突破。
自吉縣與山西宏源集團簽訂正式合作協議以來,壺口景區就拉開了“大保護、大開發、大建設”的序幕。緊緊圍繞“黃河壺口文化原生態體驗”和“黃土風情蘋果觀光采摘”為核心,進駐景區的宏源集團把內涵豐富的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傳承、培育,以集中展示“黃河文化、統戰文化、蘋果文化”三大旅游文化品牌。近年內,該公司計劃投資18億元,打造以壺口瀑布為龍頭,以克難坡開發為重點,以萬畝藝術蘋果采摘園、沿黃公路和吉縣境內沿黃各村鎮的地貌景觀、水文景觀、遺跡景觀、人文景觀、民俗景觀、農業景觀等旅游資源為特色,以古賢大壩、柿子灘、管頭山、高天山、蔡家川開發為儲備,推進“三區三山一園”,形成縣內旅游循環圈,融入全國旅游大格局。這一思路的推行,穩定了壺口景區的旅游發展模式,完善了全域旅游體系,提高了綜合效益。
規劃先行 旅游景區取得長足發展
旅游發展,規劃先行,是旅游景區取得長足發展的不二法門。
2016年1月,壺口景區管委會領導班子迎來了重大調整。新班子組建后,就始終堅持“旅游發展、規劃先行”的發展理念,大搞景區建設,全力創建國家5A級景區。千里之行,積于跬步;萬里之船,成于羅盤。數年來,壺口管委會領導班子為景區提質升級不辭辛苦,下臨汾、上太原、去北京,幾經周折,多次修改方案。功夫不負有心人,2017年3月山西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新修編規劃文本,目前總規已上報國家林草局,等待批復,詳規的編制工作已經完成。與此同時,景區于2016年6月啟動了國家5A級景區的創建工作,目前正等待景觀價值評定。
發展一方旅游,造福一方百姓。壺口景區在發展過程中還充分利用景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依托景區現有旅游資源,通過加大資金投入、改善市場條件等措施,進一步拓寬了就業渠道,增加了農民收入,助推了鄉村發展。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壺口景區的發展史就是一場補齊歷史短板、加快景區發展的全員接力賽。從原來幾間破瓦房到現在亮化的小城鎮建設,從亂七八糟的電線電桿到現在整齊劃一的街道管網改造,從原來幾萬元的收入到現在收入近億元,從無人知曉、無人問津的景區變成現在聞名遐邇的全國知名旅游目的地,這一切都源于“不畏難、不怕苦、不松勁、不服輸”的壺口人,一代又一代的持續接力。(李宇)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