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李益民周磊)今年以來,浮山縣按照“圍繞一個目標,突出三項建設,推動全面發展,打造美麗浮山”的總要求,始終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經濟發展的重大任務和主攻方向,以優化環境為前提,以項目建設為核心,以園區建設為載體,加快工業向循環集約轉型、農業向生態高效轉型,努力形成以優勢工業為支撐、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現代產業新格局。
筑巢引鳳,加快招商引資新步伐。該縣建立了縣委、縣政府定盤子、相關部門抓落實、宣傳部門造氛圍、紀檢部門抓效能、政法部門抓環境、組織部門抓考核的運行機制,著力在優化政務環境、投資環境和創業環境上下工夫,全力打造最優質的經濟發展環境。為營造一個讓客商投資放心、經商安心、生活舒心的良好環境,該縣采取“筑巢引鳳、基礎先行”的戰略,把園區和片區建設作為推進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文化產業化的主陣地,重點打造了促進產業結構轉型的新型材料片區、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城北農副產品加工園區、北王煤化循環工業園區等園區。大開放引來大發展,中南鐵路、引沁入汾、太平洋電纜、威盛達新型防火建筑材料、120萬噸特種水泥、尾礦砂綜合利用等億元項目紛紛落戶浮山。上半年,該縣50項重點項目、工程和實事,開工36項,開工率為72%,完成投資21.68億元,為年度計劃的65.19%。
同時,項目儲備完成913億元,簽約完成110億元,開工完成28.3億元,建設、完成21.68億元,投產完成17億元。
齊頭并進,實現工業經濟新騰飛。中強煤焦電化材一體化園區項目是浮山推進產業升級和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浮山未來經濟騰飛的希望所在。項目總投資37億元,包括洗煤、焦化、熱電、活性炭、LNG、礦用聚氨酯、節能板材等7個子項目,目前已完成投資4.2億元。項目建成后,可實現年產值50億元,上繳稅收約4億元。在培育接續產業的同時,浮山縣堅持把尾礦利用作為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工業轉型的重要路徑,先后組織編制完成了《浮山縣尾礦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設規劃》和《浮山縣資源綜合利用“雙百工程”示范基地實施方案》。全縣相繼建成了14個利廢項目,主要利用尾礦渣、礦山廢石、煤矸石等廢棄物生產微晶板材、黑剛玉、硅酸鈣板、免燒磚等,實現了尾礦資源高效回收、循環利用,進一步延伸了煤鐵產業鏈條。此外,該縣還大力發展石材設備制造、電線電纜、微晶石、風電等新興產業,積極引進智能電瓶車、定影膜等科技含量高、行業領先、競爭力強的新興優勢項目,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三產聯動,構建產業發展新格局。浮山縣按照“三產聯動、城鄉統籌”的發展思路,構建了以工業為先導,高效農業和現代服務業聯動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為發展壯大現代農業,該縣積極鼓勵、支持民營企業將投資方向由工礦業轉向農業,并不斷完善了對轉型企業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種植、養殖、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將企業和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等綜合優勢與農村勞動力、資源條件等優勢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取利于工、以工促農”的農業發展之路。在轉型發展政策的指引下,該縣的民營企業家投資近10億元興辦了30余個農業企業,玉杰循環農業、中寶蔬菜加工、康杰玫瑰糧漬、百恒糧油等一批極具代表的企業已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骨干力量。今年,經過多方考察和專家論證,該縣提出了將“浮山縣打造為全國有機農業示范縣”的奮斗目標,不到一年時間,已建立了諸葛、東腰、趙城、郝家坡、牌子窯、印象田園等有機農業示范基地,示范有機農作物包括谷子、玉米、大豆和蔬菜,全縣有機農業項目示范基地達960畝、有機認證面積1901畝。三產服務業方面,該縣圍繞“打造臨汾綠色生態屏障和休閑度假后花園”這一目標定位,依托“緊鄰臨汾”的地理優勢,投資3.3億元,在原有張莊農業示范園區的基礎上,從去年開始實施“印象田園”項目,打造了以觀賞田園風光、體驗農事活動、感受民俗風情、品嘗農家飯菜為主要內容的印象田園生態農業示范區。該縣還充分挖掘開發特色飲食、剪紙、木偶、鑼鼓、根雕等民間文化資源,推出城郊型假日休閑游套餐,打造了梁村休閑度假名村、東陳歷史文化名村和山交生態宜居名村。此外,他們還積極修復太皇峪旅游風景區,開發堯山森林公園,擴建鳳凰山莊,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條浮山休閑度假發展模式,為經濟轉型發展培育了新的增長點。
責任編輯:付基恒
上一篇: 浮山:安置90%以上殘疾人就業
下一篇: 浮山“計生文化墻”受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