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真豐富
游人如織賞風光
永和梯田美如畫
豐百能源生產忙
文旅融合大道通
“永和棗羊”創品牌
“永和居萬山之中,滿目崎嶇”,寥寥數語是永和地理環境的真實寫照。永和縣位于黃土高原上的呂梁山片區,千溝萬壑的山峁,曾讓這里一度陷入貧困。
而如今,在永和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一片片涌動生機的田野、一個個秀美整潔的村莊、一家家忙碌的共富工坊,都在釋放著強勁的活力,化為躍動的音符,奏響鄉村振興的動聽旋律。
滔滔黃河,奔涌不息;永和兒女,奮起逐夢。一年來,永和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市委要求,跟著學、照著做、踏實干,堅持“1243”發展思路不動搖,聚焦建設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保護“樣板縣”、有機旱作特色農業“示范縣”、全省新型能源工業“領跑縣”、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品牌縣”目標,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防風險、保安全等各項工作,縣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持續夯實,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生活更有質感,高質量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動能持續增強、質效明顯提升、成色越來越足,繪就了一幅“產業興、生態美、鄉風淳、社會安、百姓富”的美麗畫卷。
“四縣”建設引領高質量發展之路
“產業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們要緊盯沿黃板塊發展定位,全面推動一產提質增效、二產提速增量、三產提檔增值,加快建設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樣板區、全省大型氣源基地、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努力打造沿黃板塊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在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中,永和縣委書記高永賢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強調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永和縣審時度勢,結合發展實際,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進一步挖掘區位、政策、資源等方面潛力,鞏固擴大已有優勢,發展培育新的優勢,定點攻堅、聚力突破,全力加快“四縣”建設步伐,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
永和縣屬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境內山巒起伏,梁峁星羅棋布,溝壑縱橫交錯。針對這一情況,永和縣錨定黃河流域生態治理保護“樣板縣”建設目標,狠抓生態治理保護:堅持植樹造林,石質山區綠化造林模式成為全國“三北”防護林生態“教科書”;堅持生態修復,治理水土流失,由“坡改梯”打造的芝河源頭“永和梯田”,成為我國北方規模最大、最為壯觀的梯田景觀;堅持綠色發展,依托豐富的天然氣資源,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堅持聯合執法,整合全縣各類行政執法力量,嚴厲打擊各種環境違法行為,形成“共抓大保護”的工作合力……通過探索實踐,不懈努力,永和縣蹚出一條生態治理新路徑,成功創建山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為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踐樣板。
針對丘陵山區耕地地塊小而散、生產成本高、勞動力短缺、組織化程度低等問題,永和縣持續探索農業現代化發展新路子。啟動了大規模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工程,推動農田地塊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有效解決了丘陵山區農機“下田難”“作業難”等瓶頸問題。“改造后大型機械都能進到地里了,路方便,機械耕地也方便,我們種糧食更有信心了。”李家垣村村民賀讓紅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這樣的探索從根本上破除了大中型農機具難以落地施展的困擾,補足了丘陵山區農業實現全程全面機械化的發展短板,開啟了新階段“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農業生產全產業鏈托管”的新模式,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共贏,全力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建設有機旱作特色農業“示范縣”。
聚焦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建設,以“投資強度、增儲上產、互聯互通、產品營銷、產值提升、集群發展”六大提速為抓手,持續提產能、延鏈條、壯集群,以新質生產力潛能,推動能源工業提速增量,2023年天然氣產量達11.5億立方米,占全市近一半,扛起了能源保供大旗;打造產業集聚區“升級版”,建成標準化廠房1萬平方米,構建起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示范園、農文旅融合產業園、現代物流服務產業園、永和經濟島飛地園區“一區四園”空間格局,已入駐企業、項目14個;持續深化產業布局,加速布局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持華創、綠華、豐百等企業提質增效延伸產業鏈條,全力推動天然氣提氦制氫項目投產達效,實現新能源、新材料集鏈成群、串珠成鏈、特色成勢,建設全省新型能源工業“領跑縣”。
堅持固本強基,開展提升文旅服務品質“三大行動”,持續優化設施、豐富業態、塑造品牌,推動文旅服務提檔增值,黃河乾坤灣景區成為國家的文化標識、祖國壯美山河標志性品牌;積極發展“文化+”“旅游+”“體育+”新業態,成功舉辦自行車挑戰賽、健步行、汽車挑戰營、太極拳比賽等活動,創新推出“早安永和”、乾坤灣流凌等文旅宣傳視頻,努力把文旅產業打造成戰略性支柱產業和幸福產業,建設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品牌縣”。
一張藍圖繪到底,民心齊,產業旺,永和在高質量發展新征程中勢如破竹、勢不可擋!
特色產業提升高質量發展成色
不久前,人民網、新華網、中新社、央廣網、山西日報、黃河新聞網等多家媒體關注永和,這是為什么?
2月1日,在“愛臨汾·贏未來”永和棗羊品牌發布會上,謎題有了謎底。
“吃棗的羊,就是不一樣!”作為推介人,永和縣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胡國華娓娓道來:“永和棗羊攝入食材不尋常、生長環境不簡單、營養功效不一般,造就了黃河岸畔上好羊肉。同時,為了順應市場需求,給消費者提供更多品質好、營養價值高的羊肉及系列產品,永和棗羊品牌應運而生。”
永和縣養羊歷史悠久,民國時期的《永和縣志》里,就有“戶戶有畜、牛羊成群”的記載,永和絨山羊曾被農業農村部授予“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永和縣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大,避風向陽的沙質土壤適宜紅棗生長,享有“全國紅棗示范縣”“中國棗鄉”稱號。種種歷史機緣,變成了如今打造永和棗羊品牌得天獨厚的條件。
在永和棗羊品牌的引領下,永和縣晟康食品有限公司搶抓機遇,投資建設羊肉預制菜加工廠,以“庖丁解牛”的思路,按照肉品部位、烹飪方式,研發出了2大系列5個類別20余種產品。
永和縣晟康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呼兵介紹:“永和棗羊渾身都是寶,不同部位的營養與滋味不盡相同,我們將羊肉的不同部位進行精細分割、精美包裝,有羊腿、羊排、手把肉、羊蹄、羊筋、燉肉塊、凍肉卷等一系列產品,經預加工的成品和半成品預制菜,具有即食、即熱、即烹、即配的特點。”
永和棗羊品牌的打造,是永和縣扎實開展“冬季行動”,推動特優農業提質增效,努力打造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樣板區的重要戰略舉措。近年來,永和縣堅持“穩糧、興牧、強特色、促融合”農業發展思路,全力推動高粱、肉羊、藥用酸棗等特優農業提質增效。目前,永和縣打造有機旱作高粱生產示范基地2萬畝,高粱種植面積穩定在10萬畝以上,實現產值1.5億元;發放養羊獎勵補貼695萬元,肉羊飼養量30.2萬只,全市第一,邁入全省養羊大縣行列,全產業鏈產值達3億元;積極發展酸棗產業,在經濟林提質增效、推進林下經濟等方面,探索出產業化融合發展新路子。
下一步,永和縣將立足特優產業發展優勢,堅持既定思路,落實好農業提質增效20條措施,以“糧食生產穩產量、提產能,特優產業穩鏈條、提效益,農業托管穩勢頭、提標桿,農民增收穩預期、提速度”為抓手,持續推動特優農業提質增效,奮力打造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樣板區,為富民強縣、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美麗鄉村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
沿著“十大最美農村路”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永和段)一路前行進入東征村,濃郁的紅色氣息撲面而來:一面面紅旗迎風招展,一盞盞燈籠喜慶紅火,一處處雕塑述說革命往事。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典型的黃土高原貧困村。東征村黨支部從風貌、交通和基礎設施等方面著手,以紅色資源為依托,圍繞紅色旅游做文章,不僅建起了黨群服務中心、文化活動廣場,還實施了道路硬化、飲水保障等工程,開發挖掘了“紅軍泉”、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博物館、黃河一號旅游公路“0km”標志文化驛站等旅游景點,打造了多條精品旅游線路,真正讓這片紅色土地依靠鄉村旅游走上小康路。同時,積極爭取資金,改造村內閑置窯洞156孔,發展具有鄉土特色的窯洞農家樂。
昔日的土旮旯,今日的美麗鄉村。“東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案例證明,在區位條件較差、發展基礎薄弱的山區農村,只要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群眾的主動性、創造性,找準適宜的發展路徑,集體經濟同樣大有可為。”永和縣乾坤灣鄉黨委書記郭若橋說。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能力提檔升級。走進永和縣坡頭鄉索駝村,“光伏扶貧照亮百姓致富路”幾個大字赫然入目。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一個“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黃湯”、名不見經傳的山溝溝。
“現在不用出村,我爸就能接受大醫院大夫的遠程治療,特別方便。”在索駝村的“健康小屋”內,村民蘇利平正陪著父親蘇新民接受遠程會診。
兩年前,蘇新民突發中風導致偏癱,正愁看病不方便時,村里建成了“健康小屋”。在“健康小屋”內,通過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遠程會診平臺,蘇新民可以與神經內科專家進行面對面交流。經過詢問病情及用藥情況,專家為他開處方,并指導他進行康復訓練。
無獨有偶,永和縣乾坤灣鄉雨林村也是一個典型的偏遠小山村,這里群山環繞、綠樹成蔭。“雖然風景優美,但多數村民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多為老人和小孩。”乾坤灣鄉副鄉長、雨林村黨支部書記宋海鵬介紹,“要讓這部分人也能享受鄉村振興帶來的紅利,所以我們在村子里建立了日間照料中心。”
每天中午12時左右,雨林村日間照料中心準時開飯,就餐區干凈整潔,桌椅擺放整齊。劉大爺按時來到餐廳就餐:“這邊的餐食以清淡為主,很適合我們老年人的口味,關鍵是每天的菜品都不重樣,很美味。”
“一頓午飯”只能解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豐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才能讓他們獲得持續的幸福感。雨林村堅持需求牽引,立足資源稟賦,積極探索養老服務實現路徑,著力建設“扶得起、用得上、可持續”的農村養老日間照料中心陣地,為留守老人搭建親情化、人性化、多樣化的養老服務平臺,提供生活照料、膳食供應、文化娛樂、精神慰藉、醫療檢查等優質高效服務。
永和縣大力實施鄉村建設。按照“規劃先行、設施完善、提檔升級”的工作思路,大力開展“四美”創建,完成51個村莊規劃和1200座戶廁改造,農村垃圾清運全覆蓋、污水處理分類破解、公共服務全面提檔升級,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打造了一批鄉村振興示范樣板村,永和縣獲評山西省縣級文明城市,東征村獲評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永和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積極開展“美麗鄉村”建設,全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著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全力打造集農旅觀光、休閑養生、生態宜居、產業興旺于一體的美麗鄉村。
“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提質提速的工作中,我們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沖在一線、干在一線、抓在一線,以更強力度、更實舉措、更快節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奮力打造鄉村振興永和樣板。”永和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景寧說。
農村穩則天下安,農業興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盛。在“產強、民富、景美、人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中,永和縣處處彰顯著踔厲奮發、奮勇爭先的姿態,廣大群眾的美好生活也必將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永和全縣上下將銳意進取、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加快打造沿黃板塊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努力在“四縣”建設上不斷取得新突破,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永和新篇章!
記者 安月琦
圖片由永和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