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萬千鄉村的發展史中,產業往往至關重要。在奔騰的黃河岸畔,一個鄉村的振興,一方百姓的富足,正圍繞著“紅色旅游”緩緩鋪開。
寒冬時節,記者一行來到永和縣乾坤灣鄉東征村,寬闊平整的旅游公路蜿蜒向前,道路兩旁的松柏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愈發挺拔。在道路一側的長城墻上,20幅剪紙作品生動再現了紅軍東征時的情景,而另一側的窯洞農家樂“懷舊”氣息十足。
走進村民馮成俊家的小院,其間菜園、涼亭、板凳讓人倍感親切,門口的花壇為小院增添了幾分韻味,鄰里之間僅隔著一堵低矮的隔墻,讓小院更顯寬闊的同時,也方便了鄰里間的交流,增進了彼此的情誼。客房內,床鋪干凈整潔,沙發休閑舒適,基礎設施一應俱全,陽光透過窗戶照進屋內暖意融融。
“我家3孔窯洞有兩孔改成了農家樂,住得人很多,日常管理由公司負責,我們基本什么都不用管,每年僅窯洞收入這一項就有近7000元。”說起農家樂,村民馮成俊笑得更燦爛了。“我們村這幾年的變化很大,最明顯的是村容村貌,之前的塵土飛揚不見了,到處都是干干凈凈的。門口的旅游公路不僅讓我們的出行更方便了,收入也增加了,日子好著呢。”
馮成俊口中的公司是指由村集體成立的永和縣紅色東征綜合服務有限公司,公司牽頭,農戶以自家窯洞作為資產入股集體,集體按標準改造成“農家樂”,建成后交由集體管理,實現“資產”變“股權”,集體、農戶“雙增收”。
在東征村,像馮成俊家一樣經過提檔升級改造的窯洞農家樂共有11戶37孔,普通的農家樂有68戶102孔。
“農家樂的客源主要是來村里黨員教育培訓基地培訓的學員和旅游的人,黨員教育培訓基地2019年投入運營,基地2023年共接待培訓20余場1500余人次。村民不僅可以通過農家樂入股獲得分紅,還可以通過在基地務工或者銷售農副產品增加收入。”跟著東征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路東紅的腳步,記者來到了東征村黨員教育培訓基地。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近年來,東征村依托紅軍東征永和紀念館等紅色資源,開展教育培訓,發展紅色旅游,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加快第三產業發展步伐,唱響鄉村振興“致富曲”,先后榮獲2023年全國第三批鄉村治理示范村、全省2022年度村集體發展先進村等榮譽。
“東征(村)很好,下次還來。”“唱響紅色經典,傳承東征精神!”“好日子都是靠奮斗出來的!”……“群星閃耀 為黨添彩”學員留言板上的句句感言,涌動著力量,既是東征精神現代傳承的體現,也是培訓基地結出的累累碩果。
“我們推出走一段紅軍路,聽一段革命史,唱一首東征歌,吃一頓憶苦飯,住一宿土窯洞‘五個一’活動,讓前來培訓的學員充分感受東征精神。我們培訓基地還提供‘菜單式’服務,可以根據不同需求對培訓時間、課程進行自由設置、組合,綜合運用理論講解、體驗、案例等教學形式,引導學員在追尋紅色足跡中堅定理想信念。”路東紅說,“與此同時,基地加強與其他省、市、縣(區)的合作,持續豐富培訓內容與內涵,2023年基地純收入達20余萬元。”
為了進一步豐富旅游業態,促進村民增收,東征村還建起了采摘園,栽種有玉露香梨、鈣果、櫻桃等水果,帶動13戶村民通過出租土地、提供勞務、銷售果品增收。在東征村黨群服務中心的“乾坤灣鄉壯大村集體經濟數字平臺”上,實時顯示著玉露香梨、蘋果、羊場的情況,方便工作人員及時進行監管。
顯示屏一旁,該村黨支部副書記劉曉輝正在“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上查看產品銷售情況。2018年,在外工作的他選擇辭職回到家鄉發展,通過電商平臺幫助村民銷售農副產品。“家鄉的發展變化是吸引我回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做出這樣的選擇,我一點都不后悔。”劉曉輝說,“在為鄉親們服務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對鄉親們來說有用,能幫助大家干點事,這種自豪感也會讓我感到快樂和幸福。”
走出農家樂,向西步行約3分鐘,星空酒店映入眼簾,酒店的6個太空艙錯落有致,休閑室、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完備。“村集體用收益為每位村民繳納了保險,年底我們還要進行村集體收益分紅,讓村民更真切地感受到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好處。”路東紅說,“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發展好培訓經濟和紅色旅游,積極探索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村民增收致富。”
黃河岸畔的鄉村振興之問,東征村正給出自己的答案:用好紅色資源、打造“培訓+旅游”品牌,講好新時代東征故事!
記者 劉靜 曹燕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