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近年來,蒲縣緊緊圍繞“需求導向、問題導向、滿意度導向”三向合一的服務原則,“抓基層、打基礎、練基本功”三基化一的根本任務,“送文化、種文化、挖掘文化”三位一體的引領戰略,建立起群眾文化需求反饋機制,暢通需求表達途徑,全方位開展“菜單式”“訂單式”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堅持“三向合一”服務原則,全面掌握基層文化需求。拓寬渠道,建立需求信息征集機制。該縣利用縣圖書館等承擔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單位以及各鄉鎮鎮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通過發放公共文化需求問卷調查表,進行梳理、歸納和分類,準確、及時了解群眾需求。開門納諫,建立問題倒逼轉化機制。設置問題信箱,定時收集公共文化服務中的問題;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創新和暢通各種信息征集渠道;整合現有各類網絡資源等新媒體,廣泛開辟集信息發布、需求征集、意見反饋、在線互動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互動平臺,實現24小時群眾文化需求征集;設立群眾文化服務專線,向社會公布服務專線號碼、服務時間、服務人員,長期征集群眾各類文化需求建議問題。廣開言路,建立滿意度考核評價機制。各級文化服務單位每年舉辦各界群眾代表座談會,與群眾一起充分交流、協商;召開懇談會,對全縣全年公共文化服務情況進行分析、研討,并對各服務單位進行社會效益評價考核。
圍繞“三基化一”根本任務,全力鞏固基層文化陣地。該縣加強基層硬件建設,大力實施鄉村文化陣地達標提升工程,各鄉鎮綜合文化站室內活動場地不少于300平方米,文體廣場不少于500平方米,實現行政村綜合文化活動場所網絡全覆蓋,達到“十個一”標準,即一個標識牌、一個圖書室、一個文化活動室、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個文化宣傳欄、一套廣播器材、一套文體器材、一套健身路徑、一名文化員、一套檔案資料,“三館一站”實現全天候免費開放,村民可以免費收看到100余套數字電視節目,為村民開展活動提供了場所、人員、經費保障。壓實基層基礎工作,深入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文站契合、文社配合、文校聯合、文企結合、文旅融合”等活動,以“講好蒲縣故事,傳播蒲縣聲音,闡發蒲縣精神,展現蒲縣風貌”為宗旨,建立了一場電影、一場戲曲、一場文藝演出、一次勵志講座、一次道德講堂、一次廣場舞培訓、一次農民趣味比賽、一次科技文化政策宣傳、一次好人評選、一個道德銀行“十個一”活動長效機制,為群眾參與文化活動提供了平臺,滿足群眾需求。提升基層組織能力,使活動陣地“用”起來,支部紅旗“飄”起來,村里喇叭“響”起來,經典歌曲“唱”起來,志愿服務“亮”起來,文化之星“率”起來,各類好人“樹”起來,家風家規“嚴”起來,村規民約“樹”起來,村風民風“好”起來。“十個起來”成為該縣激活基層群眾文化的有效抓手,有力推動了全縣公共文化建設。
立足“三位一體”引領戰略,全盤激發基層文化活力。送文化,該縣堅持問題導向,立足差異化服務,對村里不同群體進行走訪,將文化需求清單列出來,及時梳理,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每年基層公共文化資源的有效匹配、分解,有效配足文化大餐;“種”文化,創編出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文化產品,開展巡回文化下鄉;以縣級“蒲子好人”、鄉級“喬鄉好人”、村級“黎掌好人”等活動為引領,選樹了一批“好媳婦、好兒子、好婆婆和帶頭人”,帶動全縣各村先后開展類似活動,促進全縣移風易俗,助力鄉風文明建設;挖掘文化,深度挖掘“堯王訪賢·堯師故里”、國家級非遺蒲縣朝山會等為代表的本土文化,提煉整合東岳廟、五鹿山、梅洞山等文化標志,相繼新創大型古裝歷史劇《堯王訪賢》、現代戲《春暖蒲子山》《綠染蒲子山》,傾心打造了“心靈圣境·厚德蒲縣”文化旅游品牌;非遺剪紙、麥草畫、鑼鼓等民俗文化產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創收。同時積極融入全市沿黃現代農業文化旅游帶綜合開發項目,對全域旅游進行合理規劃,進一步鞏固了文化旅游品牌打造。
該縣立足“三向合一”“三基化一”“三位一體”,通過建立需求項目評審、需求產品供給、需求反饋評價、征集反饋保障等制度,認真征集、梳理、通報群眾文化需求意見反饋,并提出相應措施,形成了良性循環,實現文化惠民、文化樂民、文化富民,激發了基層文化活力,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精神激勵、智慧支持和道德滋養。(臨鄉軒)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