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美麗的云簇湖。本報通訊員攝
靜靜流淌的濁漳水,滋養著兩岸百姓;巍峨聳立的太行山,見證著一座城市的發展變遷。榆社,位于濁漳河畔、太行山西麓。抗戰時期,這里被晉冀魯豫邊區譽為“出兵、出糧、出干部、出經驗”的模范縣;如今,百米高樓拔地而起,高架公路橫貫東西,這片紅色的熱土上一幅“綠富美”的新時代畫卷正徐徐展開。
生態引領
同樣山水別樣風景
夏日的云簇湖畔,花紅柳綠,水波瀲滟。
“這個周末,6個人的住宿全部按標準間安排,用餐搭配的都是咱榆社笨雞蛋、云簇水庫魚等農家飯菜,價格你放心!”5月30日一大早,云簇湖畔河峪鄉偏良村農家樂的主人劉鋒便舉著電話忙個不停,他一身白色的廚師裝,收拾得干凈得體,干活麻利,笑起來爽朗干脆。
云簇湖位于榆社縣域西南,海拔1021米,水域面積達1416公頃,是杭州西湖湖面的兩倍多。這里山水共生,四季有景,然而,祖祖輩輩守著好山水,卻過著窮日子。
“沒有好政策,就沒有我們的好日子。”掛斷電話的劉鋒告訴記者,自榆社縣實施云簇湖生態保護與修復和綠化提升項目以來,周邊很多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飯”,他家的農家樂每到旺季,一天都能擺上十幾桌,每年收入十幾萬元。
近年來,榆社縣堅持“生態立縣”戰略定位不動搖,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基本遵循,全縣認真貫徹落實省委“五湖治理”、晉中市委“四湖開發”戰略,以“百年工程”的定位、“一號工程”的站位,集中攻堅總投資9.88億元的云簇湖生態保護與修復項目,通過實施增綠增彩、管網建設、湖岸整治、景觀打造等系統性基礎工程,一體推進“生態修復、水態治理、業態開發”,努力以云簇湖的新內涵賦予“山西好風光”新魅力。目前,環云簇湖周邊已經形成4塊濕地、30余處景觀。
沿著蜿蜒曲折的旅游公路環湖而行,綠樹花海相映成趣,旅游大巴絡繹不絕,云簇湖已成為“生態榆社”的最強名片。
隨著景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榆社縣又廣開思路,利用云簇湖廣闊多姿的湖面資源,開發打造休閑運動產業,將靜與動有機地統一起來。該縣在連續舉辦13屆云簇湖垂釣節、承辦二青會公路自行車比賽的基礎上,以環湖綠道為紐帶,構建環湖綠色運動廊道,串聯水上運動基地、低空飛行基地、馬術俱樂部、越野基地,未來將結合5G智慧體育、運動管理、賽事舉辦等逐漸完善戶外運動體系,打造云簇湖水、陸、空多維度的湖區風光運動核心。
為讓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動力源,榆社縣還全力打造“東河生態景觀廊帶”、漳河源國家濕地公園,大力推進生態榆社建設攻堅行動,以植樹造林、涵養水源修復生態底色,以最嚴格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努力塑造具有榆社特色的“一城兩湖一長廊”生態文明新形象,鋪展出一幅“山水田城遙相呼應、自然人文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
精準扶貧
安居樂業增收不愁
“嗒嗒嗒、嗒嗒嗒……”榆社縣森宏服裝有限公司扶貧車間里,李艷霞抓起新衣裁片一只手拉、一只手推,衣服面料“游走”在手指與針線之間。
“孩子們去上學,老人在家做飯,我在這兒做工每年能掙近3萬元,老公打工年收入三四萬元,生活越來越紅火了。”李艷霞笑著說。
榆社曾經是晉中市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縣,全縣貧困人口17035戶、48144人,貧困發生率42%。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榆社縣對9613名生活在大山深處的貧困群眾進行搬遷,箕城鎮北棗林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艷霞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李艷霞一家四口搬進了箕城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惠民家園。從“窮窩”挪進寬敞明亮的樓房,李艷霞當然高興,但吸引她的并不單單是房子,還有就業崗位。
在榆社縣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后續產業發展政策的實施意見》的指導下,李艷霞在箕城鎮易地搬遷扶貧產業園區內找到了一份服裝加工的工作,因為業務能力出眾,她還被任命為小組長,每月工資能達到2500元以上。“每月收入穩定,離家又近,還能很好地照顧孩子,真是掙錢持家兩不誤!”李艷霞對現狀十分滿意。
李艷霞一家的生活變遷只是榆社縣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脫貧摘帽使廣大群眾開啟了新生活,鞏固銜接也成為了新課題。
在西馬鄉西馬村設施蔬菜園區的草莓大棚內,一壟壟草莓長勢喜人,等待采摘;西紅柿大棚內,豐收景象令人沉醉。村黨支部書記張帥介紹,整個園區170余座大棚,共吸納91戶脫貧戶在此就業,這是大家增收致富的“錢袋子”。
在社城鎮花卉種植基地,30座溫室大棚內,返鄉能人郭衛試種的鳳仙、小麗花等花卉生機盎然。社城村曾經的貧困戶張丁國負責管理其中一個大棚:“過去外出打零工,收入不穩定,現在家門口就業脫了貧,還學到種花技術,以后增收致富不發愁了。”
據了解,榆社縣在持續加強防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的基礎上,加快謀劃產業發展促增收。2022年申報鞏固提升項目414個,總投資約4.5億元,同時加快實施“三個倍增計劃”,精心打造“三個超億元產業”,充分發揮產業帶動作用,保障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改善民生
美好生活共建共享
“今天早上我從家門口坐上公交車到縣城,去了趟超市,買了不少日用品,下午又坐公交車回家,一分錢不花就能到家門口,政府給老百姓辦了件大好事。”伴隨著落日的余暉,坐在發往郝北鎮王寧村公交車上的趙成娥老人滿臉幸福。
自今年元旦免費公交開通以來,像趙成娥老人這樣家住山區的村民進城更方便了。大家紛紛夸贊:“政府這個政策太好了,出門有路、抬腿上車、踏腳進城變成了現實,我們趕上了好時代!”
近年來,榆社縣以“跳起來摘桃子”的精神補短板、強弱項、惠民生,辦成很多難事、要事和民生實事。該縣先后投資3.87億元實施10項市政路網工程,打通了縣城東大街東延、西大街西延兩個瓶頸,城區框架進一步拉大;實施了17個城市棚戶區改造項目,城鎮化率達到43.06%;投資1.1億余元實施城北實驗學校、榆社中學多功能樓等重點工程建設,新增學位2220個,義務教育入學率從2015年的97%提升至100%;組建成立晉中市第一家縣級醫療集團,投資2867萬元新建縣中醫院和婦幼保健院,城鄉醫療服務水平有力提升;大力實施集中供熱、煤改電、乙醇代煤、清潔煤置換,實現了城區清潔取暖的全覆蓋;投資近1億元建成設施完備的高標準文體活動中心,投資1.2億元實施東河生態景觀提質工程……一項項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實事,讓榆社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記者手記:
說起革命老區,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山溝溝里面,既交通閉塞又貧窮落后。然而,當我們穿行于榆社縣的大街小巷,條條道路縱橫交錯、幢幢高樓鱗次櫛比、項目建設熱潮涌動、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城鄉發展日新月異……目光所及,是一幅幅和諧美好、欣欣向榮的景象。
總投資136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山西阜榆生物精細化學品及新材料項目落戶、建設華北地區最具潛力的生物醫藥產業大縣、打造“光伏發電+制氫”的技術領跑基地……生生不息的紅色精神和力量,積極推動著老區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我們相信秉承革命前輩的優良傳統,老區振興之路將越走越寬廣。
張謙 程煜媛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