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18年風雨無阻,18年兢兢業業。在6000多個日日夜夜里,轄內39個小區,4800多戶居民家里都留下了她不知疲倦的身影和噓寒問暖的話語;她登門走訪了無數個部門、企事業單位與社會組織,給困難居民家庭辦理了就業、失業、低保等生活保障,更為數不清的住戶家庭調解了矛盾糾紛……
居民都叫她“貼心書記”,群眾親切地喊她“咱們的當家人”,辦事處干部稱她“社區大管家”。她,就是趙俊麗,侯馬市澮濱街道澮濱街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
居民健康的“守護人”
“小區多不多,看看澮濱北;人員雜不雜,街北數第一。”居民口中的澮濱街北社區,是一個小區多、居民多、下崗職工多、門店多的社區。2003年,澮濱街北社區成立時,沒有辦公場地,僅有兩名社區工作人員,又恰逢“非典”疫情來襲,趙俊麗不顧個人安危,帶領工作人員奮戰在抗擊非典一線。她以小區為單位,把轄區劃分為若干個網格,建立了聯戶長制,在每一個小區門口設立了24小時晝夜輪流值班路卡。得知居委會資金困難時,趙俊麗自費購置了消毒液、溫度計、登記簿等物資,并挨家挨戶為居民發放宣傳資料,講解防“非典”疫情知識,在社區筑起了抗擊“非典”疫情的鋼鐵長城。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戰疫中,趙俊麗又一次全面指揮社區防疫工作:制訂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在各小區逐一登記來往車輛和出入人員;建立小區“三長制”,發動小區“三長”、黨員、志愿者500余人迅速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對轄區居民情況進行摸排登記;針對出入口多的散戶區存在無人看、難管理的難題,趙俊麗帶領工作人員用鐵皮封堵,抽調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志愿者輪流值班。
在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中,趙俊麗帶領社區工作人員和居民,清理了數處“垃圾山”,填平了多條臭水溝,粉刷墻面4000余平方米,使社區面貌煥然一新。自2010年至今,澮濱街北社區連續十年被山西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評為“山西省文明社區”。
困難群眾的“送炭人”
“心系百姓,做居民的貼心人。”這是趙俊麗18年來一直堅守的莊嚴承諾。日常工作中她帶領“兩委”班子成員深入居民區了解民意、體察民情,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社區一級殘疾人喬文珂,生活不能自理,她為其申請辦理了低保和殘疾補貼;社區黨員王斌,身患腦血栓后遺癥,生活不能自理,每逢節日,她都會送去慰問品,用實際行動送上關心和問候;因病致困居民尹先平,身患癌癥且孤身一人,無人照料,她為其申辦了各種困難補助……
面對轄區內企業破產小區多、下崗職工多的實際問題,趙俊麗利用下班時間,入戶了解居民生活狀況,掌握個人就業需求,積極與勞動保障部門和用人單位協調聯系,幫助50多名下崗職工實現了再就業。她及時調解小區物業和居民的矛盾糾紛,多次化解群體性上訪事件。多年來,該社區無一例上訪事件。
20多年來,因種種原因,開發區步行街、建工路南和紡織器材廠的160余戶居民未使用上大暖。趙俊麗積極與熱力公司聯系,破解一道道難題,成功申請到了換熱站地址。然而另一道難題又擺在她面前,因為換熱站地址要建在居民樓前,個別居民便從中阻撓,她帶領社區工作人員一次次深入各居民家中做思想工作,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取得了大家的一致同意,160余戶居民終于用上了大暖!大家感動地說:“趙俊麗就是我們的當家書記啊!”
犧牲小家的“大家人”
澮濱街北社區因老門牌、無門牌問題,給管理工作帶來極大不便。趙俊麗主動與侯馬市地名辦聯系,重新規劃。有一次她不慎摔倒,致半月板損傷。為了確保此項任務按期完成,她拄著拐杖帶病堅持工作,前后用了3個月時間,集中制作了3000余戶門牌,組織社區物業及志愿者逐戶安裝,一舉解決了困擾居民10多年的門牌問題,給居民生活帶來了方便。
“不是她心里沒有家,是擔當讓她舍小家顧大家。”趙俊麗的丈夫說。2012年年底,趙俊麗丈夫身患癌癥,需要到北京醫治,當時適逢侯馬市創建國家衛生文明城市,她經常因為手頭工作,忘了病床上的丈夫。無論是面對近80歲高齡、患有腹主動脈瘤的父親,還是前后兩次做心臟支架的母親,為了社區工作,她都沒能及時出現在醫院陪伴老人。
趙俊麗用無私奉獻,贏得了社會的贊譽。經過多年的努力,她帶領澮濱街北社區先后榮獲“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科普示范社區”榮譽稱號;趙俊麗個人也先后被侯馬市委、市政府評為“第一屆十大道德模范”“社區功勛黨支部書記”。
記者 劉玉林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