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有錢賺算不算好日子?”“算!但還不夠好。”
“村容好夠不夠暖人心?”“暖!但還不夠暖。”
“民風好是不是甜生活?”“是!但還不夠甜。”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吉縣東城鄉太和村黨支部書記馮萬香卻一刻也閑不下來,他想讓老百姓的日子“好上加好”!
“我們村有上太和、下太和、獅子河、梁家河、南垣5個自然村,共375戶1024口人,全村共有黨員30人,蘋果種植面積1920畝……”12月17日,記者來到太和村,提起村里的發展,馮萬香心里仿佛有一本賬,“都刻在腦子里了!”
太和村耕地面積廣,是發展果樹產業的天然優勢,該村依托吉縣大力發展蘋果產業的契機,戶均年收入可達8000余元。
“以前,我們都是‘靠天吃飯’,時間久了,就養了一部分‘懶漢’。”馮萬香直言不諱,“遇到旱天、雹災,收成肯定受影響,村民的信心越來越不堅定了,要么出去務工,要么無所事事。產業不穩,民心就不穩。”
今年,東城鄉推出了《關于果樹管理“四個一批”的行動計劃》,馮萬香看了一遍又一遍。
“‘減密間伐一批、平接換優一批、高接換優一批、拔老換新一批’說白了就是咱們得換一批高質量的苗木,換一種種植方法……”馮萬香用通俗易懂的話給大家講解《行動計劃》中的內容,“咱吉縣蘋果的名氣大家都知道,只要肯干,不愁銷路,照看好自家果樹,在家掙錢那還不滋潤!”
然而,產業只是基礎,“有錢賺”距離馮萬香眼里的“好村子”還差一大段距離。馮萬香左思右想,終于找到了突破口——發動老百姓打掃衛生!
馮萬香把村民按居住范圍分成小組,哪個小組打掃得最干凈?周評比、月評比看結果!
“村里老百姓抬頭不見低頭見,連續幾周排名倒數,就覺得臉上掛不住了,時間長了就都愛干凈了。”馮萬香笑著說,落后的小組總想著爭口氣,領先的小組又想著要穩住,集體榮譽感漸漸就有了,大家你爭我搶,村里就越來越干凈了。
太和村要求村民按照“門前三包”(包衛生、包秩序、包綠化)責任制要求,積極參與到環境整治工作中,自覺做到“三管好”:管好自己的口,不隨地吐痰,不說不文明的話;管好自己的手,不亂扔亂倒垃圾,不做不文明的事;管好自己的腿,不違反交通規則,不踐踏花木草地,不走不文明的路。
在太和村,隨便踏進一戶院落,必定干干凈凈。“別說自家見不得臟,村民在村子里看到垃圾都會馬上清理。”村民段娜花一邊抹桌子一邊說,“村子干凈了,大家不僅不舍得再給她添一點點臟,而且都爭先恐后想要‘打扮’她哩!看村子和看人一樣,不僅得關注她的外在美,還得感受她的內在美。”
如果說環境衛生整治讓太和村實現了“外在美”,那一系列文明創建活動,則重塑了太和村的“內在美”。全村設立了“模范家庭”“好婆婆”“好媳婦”“勤勞致富之星”“好人好事”等評選制度;成立了村民秧歌隊,定期開展村民文化宣傳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成立了太和村志愿服務隊,定期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營造了濃厚的精神文明氛圍。
物質的充足,精神的富裕,讓全村百姓步調更加一致。修建村民文化活動廣場、在村移民集中安置點增加體育健身器材、硬化村內巷道2千米、主要路段安裝路燈、修繕村內巷道圍墻、整修村內排水渠、在全村建設垃圾池、完成廁改工程……一件件惠民實事,在全村百姓的支持下順利推進。太和村也因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硬,今年一舉榮獲了“第六屆全國文明村”稱號。
錢袋子鼓了,心窩子暖了,老百姓的臉上充滿了自信的笑容。“要我說,現在農村和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小了。”村民賀桂芳說起話來底氣十足,“電暖氣、電冰箱、電視機,城里人有的家電,太和村老百姓也都有。鄰里之間相處和睦,人與人之間親近得很,外人只要在我們這兒住上一段時間就不想走了。”
看看老百姓的臉,望望他們的眼睛,聽聽他們的心聲,馮萬香覺得自己的忙碌更有意義了,“老百姓有精氣神兒就是好日子,這樣的日子才更有奔頭!”
記者 安月琦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