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內蒙古疫情波及我省,晉中市太谷區、太原市、忻州市相繼發生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形勢更趨嚴峻復雜。正值節后返崗返工返學高峰,針對廣大群眾關心的來(返)臨人員管理問題,市衛健委副主任王好收就當前我市疫情防控措施及相關規定作了權威解讀。
問:省外低風險地區人員來(返)臨時是否需要攜帶48小時內核酸檢測證明?如沒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證明怎么處理?
答:所有省外來(返)臨人員均須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入臨后48小時內,還需再做一次核酸檢測。不能提供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的,須第一時間在“第一落點”做一次核酸檢測。
對有中高風險地區所在縣(市、區,直轄市為鄉鎮、街道)旅居史的人員實施“14+5”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措施。對所在市的其他低風險區來(返)臨人員落實“14+5”居家健康監測管理措施,對沒有中高風險區的城市來(返)臨人員落實14天健康監測措施。
問:對中高風險地區、中高風險地區所在縣來(返)臨人員如何管控?
答:對14天內有中高風險地區、中高風險地區所在縣旅居史的來(返)臨人員分別實施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和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措施;對14天內有病例報告但尚未調整風險等級所在縣旅居史的來(返)臨人員,實施“7+3”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措施,分別于第1、4、7天開展1次核酸檢測。
問:晉中市太谷區來(返)臨人員如何管控?
答:目前,晉中市太谷區尚未調整風險等級,但是采取了11條管控措施。綜合研判,我市制定了相關防輸入措施,即對2月17日以來從太谷區來(返)臨人員暫時實施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措施。以后,管控措施會隨太谷區的疫情發展和太谷防控辦發布通告的內容進行調整。
問:作為城市的“第一道防線”,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各類交通場站需要加強哪些措施?
答:各類交通場站要加強來(返)臨人員排查、嚴格測溫。查驗外省人員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和行程碼,未能提供核酸檢測報告的要在“第一落點”立即開展核酸檢測,對行程碼帶星號的人員要做好信息登記,第一時間推送屬地防控辦納入社區管控。與疫情省份相鄰的各地要按照我省相關規定6小時內啟動各類交通卡口,做好分類管控工作。
問:如何加強來(返)臨人員排查管理?
答:充分發揮大數據排查、各交通場站和社區網格化管理的作用,同時借助臨汾市群防群控信息平臺強化信息實時共享,做到第一時間接收、處理、核實中高風險地區來返(臨)人員和重點人員數據,對排查出來的風險人群第一時間分類管控、按照時間節點核酸檢測、規范醫學觀察、做好信息反饋,切實從源頭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嚴防疫情輸入性風險。
問:前面提到的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居家隔離醫學觀察、居家健康監測、健康監測等措施有什么區別?
答:根據分級分類防控要求,針對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要求在指定場所接受集中留觀,由專業的醫療衛生技術人員和服務人員提供專業、安全的醫療及生活保障服務,隔離期間不得離開房間、不得相互串門。
居家隔離醫學觀察要求單人單戶單院居住,單獨衛生間、獨立空調,且一律不得外出,不得接受外人來訪和探視,核酸檢測由社區上門采樣或按規范集中轉運采樣,生活用品也由社區或其他人員配送到戶。
居家健康監測要求被監測人在鄉鎮(街道)、村(居)民委員會的指導下進行健康監測。居家監測期間非必要不外出,原則上不參加聚集性活動,不前往人群聚集場所,不乘坐市區公共交通工具,不前往網吧、電影院、健身房、麻將館、棋牌室、KTV等密閉、半密閉場所,確需外出應做好個人防護,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離,并詳細記錄活動軌跡。
健康監測要求在做好個人防護的情況下,可正常外出,但是需要做好每日體溫和健康狀況檢測,一旦出現發熱、咳嗽、嗅覺味覺減弱等異常情況,要及時到定點醫院發熱門診就診,不得自行服藥。
問:當前疫情形勢下,市民如何做好個人防護?
答:堅持科學、正確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不扎堆、不聚集,非必要不舉辦、不參加大型聚餐、聚會活動;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不去人多擁擠的地方,室內場所要經常通風、做好清潔消毒,對經常接觸的重點部位要按規范增加消毒頻次;注意飲食衛生安全,食物存放和廚房用具要生熟分開,食用肉類一定要燒熟煮透,用餐使用公筷,不生食海鮮水產品。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接種疫苗是預防新冠肺炎最直接、最有效的個人防護手段。呼吁18周歲以上完成全程接種滿6個月的人員,及時進行加強免疫。尤其是符合接種條件的60周歲以上老人應接盡接、應接快接。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我市的防控措施是動態調整,會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及時作出調整,請廣大群眾通過健康臨汾官微、臨汾市衛健委官網等及時了解最新的疫情防控措施。
記者 李 靜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