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七隊合一”“三步法”“二維碼免接觸登記”“老街大媽”“居家監測四包”……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侯馬市在疫情聯防聯控、群防群治中的創新做法層出不窮。
全員上陣 把牢“第一道關口”
“天亮了,開始戰斗!”春節以來,每天早上一睜眼,張磊就像上了發條。
路東街道辦事處新民巷社區書記張磊,是侯馬市黨員干部和社區工作者的一個縮影。疫情期間,他們堅守社區陣地,創新社區管理,把牢了聯防聯控、群防群治的“第一道關口”。
路東街道辦事處下轄9個社區183個小區40442口人,流動人口多、開放小區多、街巷胡同多。面對新老舊小區的防控壓力,路東街道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和居民群眾自治三大作用,成立了7個臨時黨支部、23個黨小組和21個黨員先鋒崗,整合摸排、宣傳、消毒等力量推行“七隊合一”工作模式。辦事處黨工委書記王楠博告訴記者:“疫情防控期間,我們累計設立卡點96個、臨時封閉管理路口22個,創新出變‘開放式小區’為‘封閉型社區’的管理模式。”
路東、路西、澮濱三個城市街道辦事處還采用“三步法”,依托微信群快速摸排。侯馬市委組織部則在第一時間抽調年輕黨員和“一對一”幫扶單位黨員干部到社區報到,讓黨旗紅在社區連片成勢。為了節約資源、最大限度杜絕交叉感染,市委黨校工作人員董芮制作了二維碼,并在體育街社區出入口首次投入使用,受到廣大社區居民的廣泛好評。北巷社區、鳳城村等8家單位也將他制作的二維碼用于掃碼通行。在多次征求反饋意見的基礎上,董芮還設置了定位、時間獲取功能,科技助力防疫防控。
關口前移 打通“最后一米”
侯馬市路西街道辦事處與新田鄉、高村鄉交叉重疊,片區大、人員雜,從大年初二起,該辦事處便開始對轄區散戶小區進行聯合封閉管控,并與東新城村等聯合設置布控。黨員干部和退役老兵、網格長、樓長24小時輪崗值守,嚴禁非本小區人員和車輛進入。
在東街社區和西街社區共同防控的老街北口,記者看到,兩個社區分工協作,馬路東側登記外出人員,西側登記進入人員,精細化施策守護群眾家門。在“第一道關口”內,記者還看到了防控“線中線”:由于社區老年人多、防范意識弱,由社區黨員、志愿者組成的“老街大媽”210余人每天活躍在社區內,致力于打通群防群治“最后一米”。
“老街大媽”們既進行摸排,又不忘宣傳、引導,通過“面上+線上”的方式工作:“面上”拉著音箱走街串巷,“線上”通過微信群、電話等方式耐心勸說。她們除了在卡點值守,還負責外地返鄉人員的居家監測、溫馨問候,并幫忙代購生活用品。“居家監測四包”,匯集了侯馬市市、鄉、社區工作者以及衛生院4支力量,確保時刻有人關注關心、排查不漏一戶一人。
管控有序 保障民生所需
在疫情形式較為嚴峻的那段時間里,記者在新民巷社區看到,一位社區居民前來辦理赴曲沃購買中藥的證明,由于返回侯馬后有相關隔離規定,經協商后由他人送至縣界卡點,再由社區工作人員取回。
張磊說:“由于摸排范圍不斷擴大,我們相繼開展了數輪摸排、核實、發放‘出入證’等工作,大大提升了社區綜合治理能力。”
面對“買菜難、買菜貴”、人員流動大以及“雙返”(返工、返程)“四后”(假期后、復工后、上班后、開學后)形勢,侯馬市平陽、華銅社區積極探索出“農社對接”的創新之舉,選擇無接觸史、口碑好的商戶,引導居民在規定時間分片、分散定點采購,既確保了封閉管控有序,又保障了民生所需。
為保障侯馬市30萬居民生活物資供應,澮源面粉廠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復工生產;品牌超市及30家連鎖分店與曲沃、新絳菜商簽訂協議;76個村以農村淘寶店和便利店為主渠道,在商務部門牽頭協調下,生活必需品儲備充足、保障有序;山西汽運集團侯馬運業公司的8輛應急運輸車輛,免費為各社區、農村淘寶店、便利店提供全天候應急運輸服務。
群眾所需就是命令。侯馬市采取生活物資情況鄉辦聯動、社區(村)保障的應急反應機制,實行“超市門店線下”“電商平臺線上”雙供應、居民較多小區集中供應、無人員接觸配送服務供應等系列措施,確保了疫情防控期間居民生活秩序正常、社會和諧穩定。
記者 鄭紅衛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