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由默默無聞的小山村變成聞名遐邇的“安澤名片”,安澤縣府城鎮飛嶺村70年書寫了脫貧致富的動人故事。6月27日,記者來到飛嶺村,從厚重的歷史中感受不凡的變化,感受飛嶺在鄉村振興大潮中“起飛”的航跡。
“今年甜瓜市場價好得很,我計劃明年多種一些,肯定能有個好收成!”在安澤縣府城鎮飛嶺村,伴隨著一陣爽朗的笑聲,記者見到了“脫貧模范”尚春喜。即使再苦再難,他黝黑的臉上也總是掛著樂觀的笑容,根本想不到他的家里還有一位癌癥患者。
前些年,尚春喜出了名是因為沒錢,老伴兒患有癌癥,手術、化療讓這個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債臺高筑,尚春喜也因此成了貧困戶。這兩年尚春喜出了名是因為有錢,2016年尚春喜家全年收入兩萬余元,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經濟收入一年比一年高。眼看著日子一天比一天好,2018年尚春喜的老伴兒卻又一次病倒了。但尚春喜卻不那么“怵”了,“咱有‘136’醫療保障政策呀,即使脫貧了,還有黨的好政策兜底。”尚春喜說新中國成立之后,最欣喜的是醫療保障體系的完善,讓他感受到黨和政府對農民的深切關懷。
和他同行的村民王秋鎖今年68歲,他的看法不同于尚春喜。“你還是年輕,不知道以前的日子多苦,別說看病了,住都住不踏實,要我說這70年來最大的變化當屬‘房屋’。”王秋鎖在村子里最開始住在土窯洞里,一家人擠在一個炕上,炕上沒有褥子,只有一張席子,七八個人分一條被子蓋。“夏天還好,冬天的日子簡直沒法過!”當時,在年幼的王秋鎖眼里,房屋不過是一個遮風擋雨的地方。
王秋鎖回憶起1982年,那時候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開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經濟條件好的可以申請半畝地用來修建房屋。“那個名額很寶貴的,一年也就三四戶人家能有這個資格,大家為了能有自己的房子,都加把勁兒干活,飛嶺村的房子就這樣一間間建起來了。”王秋鎖笑著說:“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以為那就是最好的日子了,可是你看看現在,我們不僅有寬敞舒適的房子住,電視、洗衣機、電冰箱等家電讓這個家越來越有幸福的味道了!”
在飛嶺村轉一圈,一排排古色古香的房屋映入眼簾。這里沒有城市的繁華,卻有一份小山村的寧靜;這里沒有大都市的車水馬龍,卻能時時聽到山林中鳥兒的鳴叫;這里沒有高樓大廈,卻有一座座溫馨的農家小院;這里還有一條蜿蜒的沁河在村邊靜靜地流淌……
“要我說,這70年村容村貌的變化了不得!”縣林業局退休干部戴春富給了記者又一個答案。“以前誰敢想這么一個小小的村莊也能搞旅游業?我是不敢想的。可你現在看看村子里,是不是又干凈,又充滿田園風情?”戴春富的愛人遞給他一顆杏:“說來也奇怪,日子好了,感覺杏都比往年甜了。”
戴春富2002年從林業局提前退休,他之所以選擇回到飛嶺村,就是感覺村莊的生活今時不同往日。“縣城到村子里的路修好了,來回不過15分鐘,村子里景美人善,我是回來享福的!你快去村子里好好看看!”
走進飛嶺村,記者了解到如今的飛嶺村旅游業日臻完善,村內現有明代古宅院一處,明末清初幸福井一口,石窯洞20孔,石碾5臺,避難地道500米,北京知青居住舊址兩處,是一個歷史資源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環境優美的多元化美麗村莊。
“老百姓說得都對,咱們飛嶺村這70年的變化三天三夜都說不完!”村黨支部書記許洪財侃侃而談,“現在我們不僅僅能吃飽穿暖、不怕頭疼腦熱,更要讓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讓上一輩得到更好的照顧。我們不僅僅要富起來,還要強起來,帶動周邊老百姓一起致富,打造標桿!”
許洪財的一席話充滿底氣。因為近年來,飛嶺村積極探索鄉村振興發展新業態、新路子,充分依托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按照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民俗文化三大特色產業發展總體思路,著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和美麗鄉村建設工程。目前,已初步建成了生產、生活、生態“三位一體”,農業、文旅、鄉愁“三大板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美麗鄉村。
“老百姓對村莊變遷肯定有著不同的關注點,但是有一點兒非常確定,那就是大家伙兒都在齊頭并進邁向更幸福、更美好的明天!”許洪財自豪地說。
記者 安月琦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