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剛畢業的時候有想法、有闖勁兒,但缺經驗、缺平臺……”“蒸營養”項目的策劃者之一龐亞楠回憶起自己求職之初的窘境:“那個時候,我剛從鄭州中原工學院畢業,前路艱難。在朋友的推薦下,我找到了市區錦悅城大學生創業園,他們幫助我和一家酒店成功對接,經過一番學習、考察,為我今后的創業積累了經驗。”
龐亞楠把策劃變成現實,得益于我市創業就業工作的生動實踐。過去的五年是我市創業就業事業發展可圈可點的五年,更是濃墨重彩的五年:就業扶貧精準發力、成績凸顯;創新創業齊頭并進、乘勢而為;職業培訓多管齊下、形成體系;優惠政策執行有力、落地開花……我市創業就業的“經緯網”已經全面鋪開,創業就業工作成績斐然。
搭臺唱戲:就業平臺挑大梁
2012年,我市共舉辦人才招聘會81場次,其中大型人才招聘會4次,進入市場招聘單位達8300余家,提供就業崗位11.6萬余個,有14萬余名求職、擇業人員入場,簽訂就業意向7.5萬余人次。
僅僅一年后,這串數字便被刷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同年臨汾人才網全年訪問量360萬人次,總訪問量達到2450萬人次,求職登記18萬余人,網上招聘單位達6萬余家次。
……
過去的五年,是我市創業就業工作穩步前進的五年,這一切離不開我市就業平臺的不斷完善。
五年來,我市就業平臺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我市把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三個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工作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開展了“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招聘周”“就業服務進校園”等一系列人才交流、招聘和服務活動。
同時,我市始終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位,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繼續實施好“三支一扶”“就業見習”等扶持項目,統籌大學生服務基層項目,多渠道開發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
在全國經濟增速放緩、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大背景下,就業成為擺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
為著力解決這一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問題,我市積極為群眾增收架起一座新的“淘金橋”——大力搭建勞務輸出平臺,有效緩解城鄉就業壓力。
2015年,我市建成5個勞務輸出基地。同時,積極與南方經濟較為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加強勞務輸出對接,形成長期的合作關系,目前已初見成效。
授之以漁:多種培訓顯成效
2016年,山西師范“教育實驗基地”落戶臨汾藍色港灣產業園區,為師大在校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創業實踐基地,對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大有益處,加強了在校大學生與產業界的聯系,將學生的課堂知識轉變為社會實踐能力。
無獨有偶,過去的五年間,全市共認定4個市級創業孵化基地、1個省級創業孵化基地、7個市級大學生創業園區,這無疑為我市創業就業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
五年來,我市堅持大培訓的工作思路,通過培訓提升素質、促進就業。加強了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實現了培訓規模化、集約化,使培訓工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家庭、進特殊群體;不斷適應勞動者就業需求,健全完善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加強了對職業培訓機構的規范管理和質量監控,規范職業培訓秩序;擴大了培訓覆蓋面,積極探索特色培訓,針對高校應屆畢業生以及戒毒所、監獄等人員開設培訓特色班,讓廣大勞動者“無門檻”進入職業培訓機構進行培訓。以2016年為例,我市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10800人,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培訓63610人,新成長勞動力培訓人數9206人。
五年來,我市從履行部門職能、找準工作定位、突出地方特色三個方位,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系列創業就業培訓行動,使有夢想、有意愿、有能力的各類求職人員“如魚得水”。
城鄉一體:就業扶貧“大行動”
過去的五年,我市結合地方實際,不斷創新扶貧模式、完善扶貧機制,通過就業幫扶,讓貧困群眾更有尊嚴地摘掉“窮帽”。
2016來,我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帶上招聘單位“下鄉”,奔赴貧困縣隰縣,把招聘大會開到縣上,把崗位送到“門前”。圍繞隰縣自身勞動力消化不足的狀況,臨汾市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發揮自身優勢,針對隰縣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和農村富余勞動力等不同人群自身特點和需求,從上海、西安、張家港等地,聯系了不同類型的用人單位34家,涉及機械制造、電子、醫療機構、制藥、教育培訓等行業,共提供就業崗位1500余個。
過去的五年,我市統籌城鄉就業管理,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積極開發基層公益性崗位,并且加強了對公益性崗位各個環節的管理,完善了公益性崗位退出機制;將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等三個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工作作為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組織開展了“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招聘周”等一系列人才交流、招聘和服務活動;開展了勞務品牌創建活動,從發揮地域人才優勢、打造勞務輸出品牌入手,將過去單打獨闖的游兵散勇組織在一起,打造出一批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勞務品牌。如:“餅子縣(襄汾)”“羊湯縣(曲沃)”“廚師縣(浮山)”等知名品牌,形成“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的就業扶貧新格局,推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記者 安月琦 寧智豪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