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揮別2016,改革的歷史車輪轟然作響;邁入2017,我們直面共同的命運與前程。在新的一年里,中國共產黨將召開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要繼續發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等,每個領域都期待青年“擼起袖子加油干”!青春譬如火炬,支支燃燒發光,照亮中國;中國譬如舞臺,倚天大幕升起,靜候精彩……
“中國@2016青春#2017”系列報道④
社會中國之惠:青春躬行者的擔當
中國青年網北京1月7日電(記者李拓)2016年的最后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新年賀詞中的一句“天上不會掉餡餅,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成為全中國街頭巷尾議論的熱詞。這句話既是對于全國上下2017年工作提出期望,同樣是對于2016全面沖刺小康社會開局之年的精準總結。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然而目前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這是挑戰,是任務,是契機。對于廣大的農村地區來說,需要的就是能夠有人擔當起發展的重擔。青年扶貧工作者與大學生村官就成了兩個極富代表性的群體。他們在全國各地的農村中扎根,為農村、農業、農民的脫貧致富拼盡了每一分力量。
施雪鋼與他的“菊花谷”。
農村土地迸發的原生力量
施雪鋼說,自己是農村人,農民都是自己的親人,在土地里聞到的味道都是親切的。
就在人們還說著“逃離農村”的時候,2015年8月,南京農業大學學工工作部(處)教育管理科科長施雪鋼回到了農村,成為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縣賢昌鎮高枧村的掛職第一書記。那時他結婚僅兩年,就揮別了妻子家人,再次踏上了曾經生長的土地。
初到高枧村,施雪鋼對即將開展的工作感覺新鮮而充滿干勁。但是擺在他面前的,是村里“人口多、產業多”的現狀和“活動多、檢查多”的紛繁工作。除此以外,與村民在“語言上的不方便”也成為施雪鋼要面對的工作困難。
為了開展脫貧工作,施雪鋼對村子當下的產業進行了調研。他發現,村內此前倚重的紅蒜種植出現了產品退化嚴重、提純難度大、產量低等多種問題,而生豬養殖也存在糞便處理和破壞環境等弊病。
如何走出一條適合高枧村發展的脫貧路子,成了施雪鋼日思夜想的問題。就在他撓頭的時候,一次與妻子的電話交流使“發展菊花種植產業”這一想法跳進了腦中。而這與施雪鋼的“娘家”南京農業大學也不無關聯,因為南京農業大學是世界菊花基因庫,有世界上最多的菊花品種。
為了驗證想法的可行性,施雪鋼到貴州省內多地的菊花養殖基地進行考察和學習。最終,2016年春節后,在麻江縣委組織部召開的關于高枧村新建菊花基地項目協調會上,施雪鋼有理有據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議。
施雪鋼是眾多被派駐到貧困村的第一書記的代表。對于這些農民的“發家人”來說,之所以敢于大膽開展自己的工作,正是因為背后有黨中央對于精準扶貧的要求和支持。
因為2015年末,習近平在出席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是就曾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
菊花香自苦干來
為了把菊花種出實效,施雪鋼從高枧村“村民”清末狀元夏同龢找到了突破口。他與村支書夏平順一起規劃出了以夏同龢狀元文化產業園為基礎新建的20畝菊花谷景區。
2016年6月18日,菊花專家和第一批菊花苗正式“入住”菊花谷。接著施雪鋼在烈日下組織村民完成了第一批花苗的種植。同事給脖子曬掉了皮的施雪鋼取了個“煤炭黑”的外號。到7月中旬三批花種植完畢,菊花谷共種植了包括國慶菊、茶用菊、鮮食菊和切花菊四個大類共42個品種近10萬棵菊花。
在種植過程中,整個菊花谷基礎設施只有一根水管還經常停水,花農阿姨們的平均年齡也超過60歲。一系列困難讓施雪鋼真切感受到了產業發展的每一步都飽含著艱辛,但是村干和村民們對于脫貧的渴望和對發展村子的熱情讓他絕不可以放棄。
2016年8月下旬,菊花基本進入了花蕾期,對護理的要求也更高。施雪鋼幾乎天天都在地里與村民一起摘頂側芽、除草除蟲、松土施肥。村民們惦記他中秋、國慶都沒得休息,有家不能回,所以把自己做好的吃食帶給他,還給他起名“菊花書記”的稱號。甚至還有位村民給施雪鋼編了一首山歌。施雪鋼說,這一刻的心是“滿滿的幸福”。
施雪鋼的汗水讓農村的土地迸發出脫貧的“原力”。到2016年末,僅半年時間,只是菊花、菊花茶銷售就給村帶來16萬元的直接收入,通過拉動旅游消費給當地村民帶來30萬元的間接收入。2016年他讓菊花產業從無變有,還實現加速發展,實現菊花茶批量生產和水晶永生花工藝品制作,為來年打下扎實的基礎。在他看來,產業一步都不能等。
施雪鋼明白,脫貧致富關鍵在產業,相比復制發展模式,他覺得更應該復制那種踏實苦干的精神。自己作為基層群眾的帶頭人,更是要主動擔當起這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說,2016年菊花扶貧路只是剛剛起步,2017年將在麻江縣擴建菊花基地至少230畝,目標是做成貴州省最高標準的菊花觀賞科普園,讓菊花產業在產業扶貧、鄉村旅游、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席沛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