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仲夏時節,熱浪滾滾,麥香四溢。眼下正值夏糧收獲關鍵期,翼城縣創新種植與管理模式,實現了小麥收割與秸稈離田同步進行,機械化晾曬與比重篩選一次完成,讓夏收歸倉跑出“加速度”。
6月13日,記者在翼城縣南唐鄉云唐村的單產提升項目示范田看到,金黃的麥浪與轟鳴的農機交織成一幅生機勃勃的豐收畫面,收割、脫粒、裝車一氣呵成,籽粒飽滿的小麥被快速收集起來,裝進運輸車。與此同時,摟草、打捆機緊隨其后,將收割后散落的秸稈機械壓實、捆扎,整個流程一次性完成,不僅省時省力,并且十分環保。
山西邦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智慧農場場長張正濤介紹:“今年我們園區通過深耕深松、拋施有機肥、綠色防控等科學技術運用,實現了小麥的單產提升,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把科學技術運用和精細化管理相結合,為穩定糧食產能筑牢根基?!?/p>
為確保夏糧生產提質增效,翼城縣實施了小麥規模種植主體單產提升項目,采取選用良種、深松、精量播種、水肥一體化等增產措施,提升小麥單產品質。今年,已加入該項目的22家種植主體基地小麥長勢喜人。
“加入項目的22家種植主體基地,目前已完成18家實收測產,收割面積7400余畝,小麥畝單產均提升了10%,這一喜人成果讓我們信心倍增,今后將繼續加大麥田的科技創新投入,助力全縣糧食產量持續增長。”翼城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走進山西邦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的糧食晾曬廣場,多臺運糧車和攤糧車來回穿梭,晾、攤、收一條龍機械化服務,歸倉后經過比重篩選快速儲存,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張正濤掰著手指算了一筆賬:“以前我們10個人1輛鏟車,籽粒破損率也高,每天自然晾曬歸倉糧食只有40噸。現在通過科技手段加持,我們3個人改造了3輛運糧車和收糧車,不僅顆粒歸倉達到60噸,還減少了籽粒破碎率。”
截至目前,翼城縣小麥收獲進度已超過80%,預計6月下旬全面完成。在這場“三夏”農業生產攻堅戰中,翼城縣通過創新農業生產模式,將科技賦能與規模化經營深度融合,實現了夏糧收割效率與產能的雙提升,為全年糧食穩產增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記者 趙 俊 王 凱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