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風吹稻田重重浪,稻穗飄香收獲忙。近日,在素有“小江南”之稱的堯都區金殿鎮城居村,村民張鵬種植的10畝水稻成熟了,金黃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隨風起伏,空氣里彌漫著濃濃的稻香。農機手駕駛著履帶式聯合收割機,在成片的稻田里來回穿梭,一派金秋豐收圖景躍然眼前。
站在稻田的地壟上,看著沉甸甸的稻穗,張鵬的父親張建中喜笑顏開。“兒時記憶中,村里到處是稻田,后來由于水資源不足、種植效益不高等多種原因,水稻種植面積逐漸縮小,后來就沒人再種了,直到去年才開始恢復種植。”今年64歲的張建中說,“雖然水稻的種植和管護比較繁瑣,但是看到收獲的稻子,心里特別欣慰。”
眼前整齊劃一的稻田兩年前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爛泥潭,莊稼無法種,栽樹長不活,夏天蚊蟲肆虐,冬天荒草萋萋。2022年年初,城居村對爛泥潭進行治理,整出了片片稻田,修通了去往稻田的道路,把“龍須溝”變成了“小江南”,讓村民重新聞到了稻花香,吃上了家鄉久違的好大米。
“我們村地好水好,種植的水稻品質好,今年的稻粒非常飽滿,預計每畝產量500公斤。”張鵬介紹,“讓城居村消失的稻田重新恢復種植,讓家鄉人能再吃上家鄉的大米,這是我想方設法恢復水稻種植的初衷,希望帶動更多村民種植水稻并受益。”
在水稻收獲現場,城居村村委會一班人走進稻田,了解水稻種植和收獲情況,謀劃下一步種植、管護、營銷計劃。
“水稻恢復種植以來,我們堅持把水稻產業當成特色產業來抓,積極探索特色產業發展之路。”城居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趙揚帆表示,“下一步,我們將合理利用村里的泉水資源,有計劃地擴大種植面積。同時,強化種植技術培訓,做好田間管護,提升品牌宣傳,提高種植收益,讓水稻產業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
記者 張春茂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