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寒冷的冬天里,主要是檢查蜂箱里缺不缺蜜、有沒有糖。瞧,這上面有蜜,就可以了。”王延芳在微信工作群里詳細地給來自多個鄉鎮的蜂農講授蜜蜂越冬的注意事項,他聲調抑揚頓挫,那工作的勁頭真叫認真。
打開王延芳的手機,點擊微信輸入“養蜂”搜索,瞬間映入眼簾的有他清晨6時對養蜂的問題回復、有他午間13時的技術講解、更有深夜22時的悉心指導。這就是王延芳,一個為“甜蜜”事業傾注全部精力的新型職業農民。
1960年出生于我市堯都區賀家莊鄉賀家莊村的王延芳,自成家后,為給家人創造更好的生活,他選擇下海經商,從事輪胎生意。直到子女們步入大學校園,王延芳也計劃回鄉發展,可回鄉又能為家鄉做些啥?10年前,一次沿街買“假蜂蜜”的經歷,讓王延芳憤慨之極,他認為“養蜂這事是良心活兒,賣蜂蜜更要保證貨真價實。”于是,他毅然決定回家養殖蜜蜂,賣良心蜂蜜。他暗暗發誓,一定要是把養蜂這事搞成,再帶動鄉親們共同發展。
2010年初,王延芳回到賀家莊村買來10箱蜜蜂搞起了養殖實驗。
王延芳先從網上學習養蜂知識,請教行家再回歸實際操作。有時,因驚動蜂群,他的頭上、胳膊上被蜂蟄傷。即便這樣,他仍樂此不疲經營這份“甜蜜”事業。邊學邊干,清理巢穴,防御馬蜂。他不斷實踐摸索,逐漸掌握養蜂技術。在王延芳的悉心管理下,2012年發展蜜蜂30多箱,產出蜂蜜800公斤,當年增收3萬多元。這一年,他還組建了堯都區蜂業協會,他希望有更多的農戶參與其中。
王延芳是個細心的人,兩年時間他不僅成了行家里手,更把當地養殖的環境分析得頭頭是道。“汾河兩岸環境好,東西兩山日照長,蜜源植物種類多,一年3個采花期,濕度溫度適宜蜜蜂繁殖……”王延芳一股腦說了一長串蜜蜂的“養殖經”。
“干得越久,越需要深入學習。”王延芳很快意識到,如何突破蜂蜜的產量是眼下必須攻克的難題。
苦學、勤學、認真學! 2018年12月,王延芳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專業培訓。聽了省內外知名養蜂專家的講解,這一回,讓王延芳在養殖蜜蜂上有了開創性的思路,沖出了曾經被“土方法”禁錮的養殖誤區。
“學了就要實踐。”王延芳說干就干,今年,他帶領蜂農將科學養殖模式運用到實踐中,產量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原先的每箱蜜蜂產20公斤蜜,到現在平均每箱產50公斤以上。
如今,已有186名農戶加入王延芳的養蜂隊伍,他們堅信跟著“老王”日子會越過越“甜蜜”,而“老王”更是毫無保留地將養蜂技術傳授給蜂農。他還時刻提醒鄉親們,遇到危險,抱團化解,要像蜜蜂一樣勤勞、勇敢、團結,早出晚歸,不畏艱辛,日子就會越過越甜蜜。
記者 祁欣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