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走,咱們去看看鄭奶奶。”日前,在堯都區車站街道辦事處建設社區衛生服務站內,醫生張明瑜忙完手頭的事,趁著休息的空當,提著醫藥箱與護士小杜一起去給社區內供銷機械廠家屬院的百歲老人鄭秀蘭檢查身體。“鄭奶奶前段時間感冒去過一趟,最近不知道怎么樣,去看看心里踏實。”路上,張明瑜跟小杜隨意地聊著。
“張大夫來啦,這幾天有點咳嗽,快給我看看。”走進鄭秀蘭家,盡管屋內拉著窗簾,光線昏暗,癱瘓在床的她還是立即認出了張明瑜,借助左側肩膀力量稍稍抬起頭,她的右手緊緊地抓住了張明瑜的手。
“血壓正常,沒事啊,開點藥吃上就好了。”護士量過血壓后,張明瑜趕忙安慰老人。他從白大褂口袋中掏出紙筆,把藥名寫好遞給老人的女兒。“她這兩天說不舒服,我還想要不要打電話叫你們來看看呢,挺麻煩你們的,”老人的女兒面露些許愧疚。張明瑜隨即囑托道:“我們不嫌麻煩,有事就打電話。”在老人和女兒的連聲感謝中,張明瑜和小杜離開了老人家中。
這一幕正是建設社區打造的“15分鐘便民服務圈”的縮影。
什么是“15分鐘便民服務圈”?簡單來說,就是15分鐘內騎自行車能到的地方,一個電話,免費上門提供理發、慢性病管理、血壓篩查等覆蓋全社區的服務,服務的提供者都是社區里的熱心志愿者。
2014年開始,建設社區以民生需求為導向,以服務居民、造福群眾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從剛開始定點服務幾戶行動不便的老人和殘疾人家庭,到如今有了“15分鐘便民服務圈”這一服務品牌,開展的各類志愿服務得到了轄區居民的認可。
該服務圈以社區各類服務設施為依托,黨員、志愿者服務為載體,整合社區服務資源,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提升社區服務水平,為居民提供優質便捷高效服務。
志愿者是支撐“15分鐘便民服務圈”最重要的載體。建設社區充分挖掘社區能人,通過志愿引領,創新社區志愿服務新模式,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使社區居民由被動接受公共服務向主動參與公共服務轉變。
今年54歲的喬陸平是建設社區的居民,30多年前因車禍失去了雙腿。因為行動不便,志愿者經常登門為他理發。受志愿者愛心感召,喬陸平也加入了志愿服務隊。雖然失去了雙腿,可是他的鉗工、電工、焊工等各種技術活樣樣拿手。為此,他專門把家里騰出一間房干活,誰家的熱水壺壞了,拿了過去,一會兒工夫就能修好,有的人家電磁爐壞了,他也照收不誤,而且從不收居民一分錢。他盡自己所能,把志愿者的愛心接力下去。
現在,“15分鐘便民服務圈”涵蓋了針對不同居民需求的黨員愛心服務隊、社工服務隊、大學生志愿者支教團、少數民族志愿者服務團隊等公益組織,志愿者從5人發展到100多人,進一步促進了志愿服務深度融入社區建設和居民生活。
“‘15分鐘便民服務圈’更好地實現了社區居民需求與志愿服務供給有效對接,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在社區形成你幫我、我幫你的良好氛圍,提升了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建設社區黨支部書記、主任趙文菊說,這是建設社區開展這項工作的初衷,也是落腳點。
記者 李衛紅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