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十八屆六中全會剛一落幕,堯都區鐵路社區黨總支就第一時間組織樓棟黨小組長上了一堂“微黨課”。次日,小組長們便將全會精神傳達給了轄區每一位黨員。能夠反應如此迅速,鄰里文化的創新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近年來,堯都區在促進全民共享、引領志愿服務、優化發展環境等方面,創新工作舉措,拓展鄰里文化新內涵,以新時期的“鄰里情”推進文明城市建設上水平。
由分散發展向網絡模式覆蓋,鄰里文化在管理上創新發展。“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剛搬進小區總擔心聯系不上黨組織,沒想到不久就被社區黨支部接收。更意外的是,這里活動內容豐富,還建立了微信群,感覺真貼心?!闭劶班徖镂幕瑨旒浊f社區的曾秋花感觸頗深。該區在培植睦鄰卡、《鄰里文明公約》、樓棟微心愿等特色做法的基礎上,探索實施“三網”升級服務,即利用社區網站、便民云平臺建立提供基礎服務的社區網絡,運用微信群建立社區、小區、樓棟三級互動的溝通網絡,吸納維修、理發、醫護等特長居民建立應急聯動互助網絡。大到傳達黨和政府的重要政策,小到為獨居老人送餐,現已逐步建立起街道、社區、小區、樓棟四級居民共享服務網,將原來單一分散的鄰里互助模式通過網絡整合,使信息傳播、服務反饋等各方面互助反應全面提速,群眾自我管理能力明顯增強,居民間各類矛盾隱患顯著減少。
由區域互助向公益服務延伸,鄰里文化在功能上創新發展。解放路立交橋下出現了一支文明志愿服務隊,在創建文明城市進程中,常會看到他們沿街清理小廣告、制止不文明行為的身影。“我們是在三元社區一起生活多年的老街坊,社區把大家組織在一起互幫互助,現在開展文明城市創建,我們也要出一份力?!狈贞犼爢T張翠紅說。該區深挖鄰里合院而居、遇事合議出力的老城人文傳承,將連續十年組建的基層鄰里互助組織作為工作的外延觸角,打破原有區域內居民互助的局面,更多地引導他們參與到文明城市創建、大氣污染整治等重點工作中來。類似以老鄰舊居為基礎組成的文明志愿服務組織不斷增多、發展壯大,以群眾發動群眾、群眾引導群眾,實現了基層公益力量的有效整合。目前,全區以基層鄰里互助隊為基礎,新組建文明、環保、交通、助殘等8類21支公益服務組織,他們在城區重點工作中積極參與、相互融合,老城人文基因衍生的新鄰里關系正成為城市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
由崇德和善向優化環境用力,鄰里文化得到多維度拓展。最近,縣底鎮翟村新建的活動廣場上立起一面善行榜,記錄著村中發生的好人好事,常有群眾在此駐足觀看。該村黨支部書記說:“改變村莊面貌容易,改變精神面貌難,樹善行榜就是要按照全區鄰里文化建設的要求,把崇德善鄰的精神搬到農村,為區域發展打造好的道德環境。”隨著一批商貿產業項目即將落地,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成為當務之急。該區將城郊接合部作為崇德向善人文理念延伸發展的新陣地,相繼開展“五好家庭”評選、星級文明戶選樹等活動,全域打造善鄰文化墻,同時讓“鄰里故事匯”巡講活動走進農村,全方位營造農村崇德善鄰氛圍。通過這些措施,將善鄰意識植根于群眾的心靈深處,實現厚德文化與經濟發展的無縫對接,譜寫新時代“鄰里情”與老城發展同頻共振的和諧音符。 (李艷庭)
責任編輯:實習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