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地下“血脈”
——鼓樓南北街管網改造紀實
董梟
臨汾新聞網訊 投入人員6萬人(次),投入各類機械、設備1萬多臺(次),挖運土方65萬方,排除風險故障100余起,總鋪設各類管網單管長度25.5萬米,新建各類檢查井900多個……這一系列數字涵蓋了市區鼓樓南北街拓寬改造工程第一戰役管網改造的豐碩成果。
自2月28日工程開工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工程指揮部統籌協調,短短42天的時間里,多家施工單位通力合作、晝夜奮戰、攻堅克難,提前一個半月完成第一戰役,再現了臨汾人民能打硬仗、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作風。
科學決策周密部署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第一戰役是鼓樓南北街拓寬改造工程難度最大的攻堅戰,也是多種力量投入的大會戰,更是一場爭分奪秒的數據戰。
從開工第一天起,指揮部全體成員和各施工單位自加壓力奔赴“戰場”,20多支施工隊伍、1000多名施工人員、幾百部大型機械設備每天在長達7000多米的戰線上晝夜奮戰、同時施工。
第一戰役打響前,工程指揮長宿青平提出了“首戰一周,決戰一月,打好第一戰役”的方針,明確了無縫施工、交叉施工、流水施工和晝夜施工的詳細方案,在40多天的時間里,他每天從南到北徒步數千米現場指揮、統籌協調,及時解決工程進展中遇到的難題。在他的帶動下各副指揮長各負其責、各司其職,與全體人員一起晝夜堅守工地。分別負責工程南段和北段施工的副指揮長楊悅明、張迎慶,每日堅守一線,坐鎮指導施工;負責管網施工的副指揮長郭鋒帶領李江、張勇等十幾名同志,全線協調十幾家管線單位,逐段安排施工;負責技術設計的副指揮長王九仙與劉曉光、王平珍等規劃設計部門的同志深入工地,現場解決一系列技術難題。
針對地下管線錯綜復雜、嚴重老化、新管線鋪設極其困難的實際情況,指揮部全員齊心協力,破解了一道道難題,攻克了無數道難關,確保了排水、排污、供電、供水、供熱、燃氣和通訊7大管網全線貫通,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提前一個半月取得了第一戰役的全面勝利。
在第一戰役期間,指揮部和參建單位全體人員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先后有十幾位同志先后病倒、累倒,其中北標段副指揮長張迎慶由于長期堅守陣地,導致血壓升高病倒在工地。市政公司中段項目經理段建民因為管道順利鋪設,三天三夜堅守陣地沒合過眼,最終累倒在工地。如此超強度的付出、超負荷的運轉、超常規的速度,證明這是一支敢打硬戰、善打硬戰的隊伍,更是一支無私奉獻、攻難克堅的隊伍。
七支隊伍交叉施工晝夜兼程強力推進城市地下管網改造工程是第一戰役,其中城市雨水主排則是重中之重。幾十年來,鼓樓南北街只有一條雨污合流的磚砌涵洞,經常造成排水不暢。
為解決這一實際問題,各施工單位晝夜不間斷施工,但因管溝開挖較深,多處出現流沙、冒水、塌方,給施工帶來極大困難,如市區印染巷以南路段,開挖污水管道時,地下老舊管道與新建管道正好重疊,開挖深度達9米多,又深又狹窄,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坍塌事故,特別是老管道的污水經常漏到新挖的管溝里邊,又臭又臟,施工人員只能咬牙堅持。通過改造鋪設直徑1.5米至2.2米的雨水主排和1.2米至1.8米的污水主排,實現雨污分流,多年來困擾居民生活的排污管道得到根本改善。為保障工程進度和施工安全,指揮部迅速組織有關專家現場論證,制訂出詳細施工方案,打破常規,克難攻堅,從省外調運70噸以上大型吊裝機械40多臺,每天投入1000多名施工人員,采用鋼板護樁進行開挖,部分路段排污管道一次性混凝土包封等措施順利完成雨污主排管道安裝。
鼓樓南北街施工中既要保證原有管線的正常使用,還要保證主排、電力、供水、供熱、燃氣、通訊等新建管線順利通過,為此,7家管線單位密切協作,同時進行交叉施工。市供熱公司梁德才、市供氣公司王強峰、市供水公司劉乃力等幾位負責人始終堅守工地、靠前指揮,確保工程按時按期完成各節點任務,為第一戰役的強力推進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為防止各類故障和事故的發生,各管線單位制訂了詳細的應急處置方案和管道施工方案,成立應急分隊,每個標段派專人負責,24小時巡查值班,一旦發生事故立即處置修復,遇到交叉管線、重疊管道等施工難題,指揮部立即與有關技術專家現場研究方案,有力保障了電力、供水、供氣、通訊等管線交叉施工的順利推進。
為保障置換工作安全快速推進,市自來水公司全員上崗,出動5臺應急供水車,晝夜施工,提前對各小區、胡同口進行勘探,預制好各種連接管件,避開用水高峰期帶水帶壓作業;市燃氣公司成立由80人組成的焊接小組,出動5臺搶險車輛,20多臺挖掘機、空壓機和焊機,分4個區段在全線100多處用戶連接點,實施帶氣、帶壓置換,創造了我市燃氣管道同時多點作業、帶氣置換的新紀錄。
十字路口攻難克艱一步到位不留遺憾十字路口是地下管網縱橫交匯、重疊交叉的密集區,也是整個工程的最大難點。鼓樓南北街橫跨九個十字路口,每個路口的地質狀況、管網結構、標高深度、交匯方式都不相同。面對一道道難題,市政公司曹召成、城建公司賈雪梅等負責人,帶領公司所有管理和施工人員晝夜堅守一線,根據實際狀況多次調整施工方案,科學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每個路口都是邊開挖、邊設計、邊完善,力爭在最短時間攻克十字路口管網縱橫交錯,新舊管道交叉施工,既保證了各管線工程銜接同步推進,又保證了整體工程的順利實施。
市區向陽路十字口是各種管道縱橫交錯最密集的地段,幾十年來向陽西路、鼓樓北街、向陽路的雨水污水都會匯集于此,再返至北城壕排泄,每遇暴雨都是四處冒水,地面被沖刷嚴重。按照原設計方案,原定通過北城壕的舊管道保留使用,但挖開后發現其年久失修,指揮部果斷決定報廢舊管道、建設兩條新管道。經指揮部設計、技術和施工等各方力量聯合攻關,多次現場研究,最終確定采取臨時引流排水、新管道施工進行鋼板支護和頂管通過等措施,既保護了國防光纜、供熱、供水、燃氣等管線的正常運行,又實現了新舊更替、建設標準一步到位的雨污分流管道。
解放路十字口同樣是市區各線管線的密集區,各類管線如同蛛網橫穿道路,多處地段更是修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根本沒有圖紙可以參照施工,在場的技術人員只能憑著經驗進行指導施工,采取減少機械作業、用人工開挖的方式確保脆弱的管線不受損壞。為此,指揮部多次組織質監站、安監站,還有現場的監理工程師、甲方代表和設計院的相關專家進行實地調查,并連夜召開了相關的技術論證會,針對不同情況,提出不同處理意見。開挖后,為保護國防光纜,主排管道只能頂管通過;主排管溝緊挨舊排水道,開挖后塌方冒水,不得不做幾百條引流管道才能施工。
按照設計方案,鼓樓南北街新鋪排的主排管道完全可以滿足未來幾十年市區排水需求。同時,通過此次改造實現了雨污分流,使市區排水系統更加完善,而且在每個十字路口預留了排水管道,為下一步城市建設打下了基礎。
各個十字路口的設計、施工及方案調整,耗費了指揮部及設計、施工單位的大量時間與精力。為此,指揮部從一開始就以時以天倒排工期,每個區段、每道工序,無論出現什么困難,都要設法克服,爭分奪秒搶時間。指揮部和施工單位的全體人員時刻處于高壓狀態,每天只能休息四五個小時,遇到現場復雜情況和突擊任務,都要通宵值守。這種高強度的付出、超常規的速度,為第一戰役的提前完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舊管道置換運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此次地下管網改造,供氣管道采取一步到位、統一規劃的施工原則,全部更換為直徑80厘米的高標準管道,這種材質耐腐抗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供熱管網將從堯廟三岔口到高河橋之間鋪設直徑50厘米至90厘米的高標準保溫管5400米,將徹底結束鼓樓南北街沒有供熱主管網的歷史,實現市區南北循環貫通,市區1700多萬平方米的供熱面積將通過大循環,有效解決末端用戶受熱不均勻問題;供水管道采用直徑為50厘米至70厘米大口徑的優質耐腐蝕球墨管道,并且沿線每隔120米增設消防給水一套,直埋免維護新型閘閥50多套,所有居民、單位、門店供水支管全部更新……鼓樓南北街地下管網的徹底改造,結束了臨汾市區幾十年來沒有主干管網的歷史,也結束了幾十年各類管網帶病運行、隱患四伏、保障不足的歷史,安全隱患將被徹底消除。電力、通訊管線全部入地,懸空架設的裸露高壓線將被絕緣阻燃高標準電纜所取代,電容量提升5倍。排水系統徹底改造更新,直徑1.5米至2.2米的大口徑主排管道將取代幾十年前的磚砌涵洞,排污管道南北貫通,首次實現雨污分流。更新鋪設的供水、供氣、供熱管道,結束多年沒有主干管網的歷史,城市保障系統更加安全可靠。供熱、供水、燃氣等新舊管網的置換以及電力、通訊等管網的入地,完善了以鼓樓南北街為核心的城市保障功能,提升了保障能力,改善了居民生活。
公安交警保駕護航,全民支持共同奉獻鼓樓南北街拓寬改造工程是臨汾歷史上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影響最廣的舊城改造項目,自工程啟動以來,市公安直屬分局以“排干擾、解糾紛、化風險、保平安”為著力點,該局局長趙紅海多次了解項目建設的進展狀況,協助指揮部制定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為保證施工期間施工秩序和社會秩序穩定,該局分派警力晝夜駐守工地的各個十字路口保駕護航;市交警支隊支隊長高嶺提出“保施工、保出行、保安全、保民生”的工作方針,政委白波親自擔任指揮部秩序組長,帶隊對交通管控分流措施和限行工作進行巡查,各大隊及中隊民警輪流值班,在各個易堵點、十字路口、各個大崗區都增派了警力,確保了施工期間道路暢通。
鼓樓南北街拓寬改造是廣大市民的普遍要求和共同利益,但封閉施工和交通限行,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不便。在困難面前,廣大市民選擇綠色出行,所有車輛都按限行規定井然通行,都能遵守交規單行繞行;沿街門店做出犧牲,停業或搬遷,沿街單位配合施工拆除門前設施或為施工提供方便;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實行了錯時上下學制度,提出讓學生綠色通行上下學的倡議,并得到了廣大家長積極響應;黨政機關顧全大局,自覺遵守限行規定,積極調整通行方式,充分發揮了示范表率作用。正是社會各界的大局意識和自覺行動,保障了道路暢通,為第一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最重要的條件。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