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鄉寧縣找準扶貧“發動引擎”,下力氣“固本培元”,讓脫貧攻堅更“節油省力”。該縣在發揮農村實用人才科技致富、示范引領作用的關鍵環節精準發力,開展“服務集體經濟破零行動”和“服務脫貧攻堅行動”雙服務活動,搭建六個平臺,實施五項保障。通過技能培訓、幫帶扶貧、平臺建設,注重活動實效,把農村實用人才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該縣10個鄉鎮“對癥下藥”,打造助力脫貧攻堅的“農村人才支撐體系”。
“培訓+幫扶”授人以漁
關王廟鄉組織二十多個農民參加砌筑工、瓦工、粉刷工等技能培訓,有了“畢業證”,農民外出務工底氣足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該縣10個鄉鎮圍繞農民“學習、生產、創業”和“產前、產中、產后”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工作。
西坡鎮以行政村為單元,以農民技術員為主,利用農閑季節,根據農民生產實踐中存在的主要集中問題,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讓百余名村民中開展集中授課,帶領他們外出觀摩學習培訓4次,深入農村集市,共發放《農村實用技術手冊》等宣傳資料1000余份,讓先進農業適用技術惠及千戶農民。
管頭鎮盛地核桃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立體生態農業,結對幫扶全鎮5個行政村14個自然村200余戶,共培訓林業技術員100余名,聘用專職管理人員10名,統一指導種植、組織測土配方、確定肥料品種數量和施肥方法,并特聘核桃種植專家授課、指導。現該合作社共栽植核桃7000余株已陸續掛果。
臺頭鎮津臺農業生態科技園負責人魏天勝,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5戶貧困戶通過打工實現了徹底脫貧,26名沒有技術年齡又偏大的村民實現了穩定就業。該縣通過幫扶措施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建立“農村專業合作社+貧困農戶”“農村實用人才+貧困農戶”的模式,走對路子讓農村脫貧致富的目標更近了。
搭建平臺帶動脫貧
該縣緊扣脫貧攻堅任務,通過成立專業合作社、電商平臺、特色產業基地等形式,幫助貧困農民形成一條穩定的收入渠道。
鄉寧縣光華鎮養殖專業戶侯李平,把自己多年積累的養殖技術和經驗,通過舉辦專題技術講座和編發小冊子等方式,無償傳授給周邊村民和前來參觀學習的養兔群眾,鼓勵他們實行科學飼養、規范管理,加快良種改造步伐。
開展“雙服務”活動以來,對有養殖愿望的無資金戶、特困戶,免費提供種兔和養殖技術,目前已發展養殖專業戶8家,成立福興獺兔養殖專業合作社,每年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兔肉3萬余只,創利30萬余元,戶均收益3萬余元。
昌寧鎮麥田村的第一書記羅平安,為了盡早轉變貧困村的面貌,組建了鄉寧縣第一家“馬上購”中國農村電商麥田村服務站,在方便村民購買生活用品和生活資料的同時,也讓村民的土特產品有了好的銷售渠道。同時,為了治理荒山荒坡、增加集體收入,他組織和發動村民種植連翹和花椒,預計三年后可以產生經濟效益。
鄉寧縣光華鎮陡坡村委建立了千畝玫瑰種植基地,注冊了美聚香凝產品商標,在完善提高玫瑰茶、玫瑰醬、玫瑰蜜等傳統玫瑰系列產品的基礎上,重磅推出玫瑰理療枕頭、玫瑰護膚產品,并經過考察、洽談與江蘇嘉投集團達成報銷產品的相關協議,農戶畝產收入可達5000元以上,玫瑰產業的“好前景”讓該村農民過上了“好光景”。
整合資源搞活經濟
為切實把“雙服務”活動抓好、抓出成效,該縣10個鄉鎮強化5項保障措施落實,不斷強化農村實用人才的選拔、培養、使用和管理,為搞活農村經濟注入“源頭活水”。
鄉寧縣西交口鄉發揮各村委的主體作用,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按照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貯藏、運輸、銷售、鄉土旅游和社會管理等八小類,建立了農村實用人才信息庫,并根據主導產業和實用人才特點,成立了兩個技術服務隊。由鄉林業站牽頭,成立了核桃樹管護培育服務隊,為該鄉核桃種植戶提供服務;由鄉畜牧站牽頭,成立了畜牧養殖服務隊,為該鄉的養羊、養豬戶等提供對接服務。
該縣關王廟鄉開展“農村實用技術人才培養工程”等活動,為該鄉發展核桃種植、花菇種植、畜牧養殖等農業特色產業,培訓了一批農業實用人才,涌現出了一批像武云養雞合作社負責人武云、立興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史學軍這樣的模范帶頭人,真正發揮“培育一批能人、帶動一方百姓、搞活一方經濟”的人才效應。
該縣積極整合現有教育資源,努力拓寬培訓渠道,充分利用國家雨露計劃、陽光工程,多渠道、多層次地為農村勞動力提供就業技能培訓、失地農民就業培訓,以培訓促輸出,使勞動力逐步實現由“體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轉變。
通訊員劉麗華 王娟
責任編輯:付基恒